■顾宗培(科幻作家,高级城市规划师)
编者按 科幻作品是推动全民科学素养提升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专家所言,我们既需要经典的科普作品,也需要科幻作品。近几年,我国科幻产业蓬勃发展,2021年全国科幻产业总产值达到700亿规模。《流浪地球》、“三体”系列的IP作品持续火爆,网络科幻影视和游戏佳作频出,北京、上海、成都、深圳等地相继推出科幻产业扶持政策,举办科幻论坛、赛事等活动,带动科幻会展、文旅经济的兴起。其中,中国科幻文学成为当代文学研究界新热点,延续着蓬勃发展的态势,创作数量和题材不断增多,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文学创作的成绩逐渐扩散至文学研究和科幻产业领域。科幻作家、高级城市规划师顾宗培(笔名顾适)在创作实践中发现,科幻不再只是一本小说、一部电影,而正在发展成为一个产业,科幻IP的培育、转化与全产业链布局,将成为中国科幻产业的未来发展的关键。在这场新业态的融合探索中,她乐观与矛盾的态度也真实地反映了当代科幻作家的坚守与创新。
回顾十余年的创作经历,我感觉自己是一个比较幸运的科幻作者。2011,我在《新科幻》杂志上发表了首篇科幻短篇小说《特约访谈》。2012~2014年,又在《超好看》杂志发表了一些科幻小说,由此我开始收获了一点点关注。这段时间里,我尝试了很多不同的主题,包括生物技术、人工智能、时间循环和太空歌剧等等。2015年发表在《科幻世界》上的《嵌合体》,意味着我的创作步入相对成熟阶段。这篇小说获得了第七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最佳中篇金奖,并被陆秋逸和刘宇昆共同翻译为英文发表在Clarkesworld杂志上,后续该作品入选了当年的雨果奖最佳中篇长名单,这些肯定给予我很大的鼓励。其后我发表的几篇作品《莫比乌斯时空》《赌脑》《〈2181序曲〉再版导言》等,也获得了中国科幻银河奖和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目前我更想要尝试的写作方向,可能更类似于韩松老师所说的“科幻现实主义”,我希望能以科幻来打破现实,让我们可以从更为多元的视角去解释现实,同时更诚恳地去表达我所感知到的现实。
在不断的感知与探索中,我意识到,科幻文学在中国的崛起是必然的。在过去40多年里,中国的城市和经济有了巨大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在很多发达国家,是非常微小的。基于这种变化而成长起来的我们,对未来有着天然的信任感。我们每一年都在制定“目标”和“规划”,从而来评价当下的行动是否合理。对我们来说,从过去推想当下和从未来认知当下,几乎是同时在发生的。这种情况下,现实变为未来的预演,未来变为一种新的可书写的现实。
目前,我国已经拥有一个水准较高的科幻作家群体,他们中的很多人都已经有作品被翻译为英文,这种现象也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尽管我们每年出版的作品数量在不断增加,但读者群体仍然相对固定。现在,科幻文学还是缺少出圈的作品,尤其是出圈的长篇作品。相信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会有更多作者向这个方向努力。
科幻出版是科幻产业的基石,从科幻小说到科幻影视,IP改编需要产业链上的不同专业共同合作的过程。国外的科幻影视很多与科幻小说创作没有直接关联,比如美国的漫威和DC(Detective Comics,美国漫画公司),他们改编的IP基本为漫画。我国比较成熟的IP转化类型则是言情小说,但这种成熟的产业链也会带来相应的问题,比如会要求小说作品本身具有高度商业性,这点使我对IP改编存在一点矛盾心态。
从科幻小说到科幻广播剧,是一种艺术形式的变化,也是一个再创作过程,只要有专业人士的参与,广播剧一定可以给科幻作品带来新的生命力。记得在2021年第十一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颁奖典礼现场,我听到了《三体》广播剧的表演,非常震撼,也很喜欢。近年来,我尝试过将科幻作品改编成广播剧。我曾在Clarkesworld杂志上发表的两篇英文翻译作品(《嵌合体》和《莫比乌斯时空》)均已正式授权Clarkesworld杂志社进行了广播剧开发。所以,迄今为止,我“听”过的自己笔下的故事,竟然只有英文版的。此外,我的作品《赌脑》也曾于2021年与吴可言导演以及科学与幻想成长基金合作,在深圳开过两场公益的剧本朗读会活动,通过演员和科幻爱好者的现场演绎,将小说转化为现场表演。因为疫情,我没能去现场,但看到了创作者在现场录制的视频,很多导演将自己的创作思想和手法融入其中,非常有趣。
我非常期待能有更多专业人士给予科幻更多的关注,并积极参与进来,用自己的方式让中国科幻在不同的舞台上绽放光芒,也希望这条产业链能够真正建立——从科幻小说出发,创作出优秀的音视频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