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应凯
在经济学界,林毅夫始终是一个传奇。在中国教师队伍中,林老师又是“我们”中真实的1/1700万。
从经典课程到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解惑集》《园丁集》生动记录了林老师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以及师生共同探讨学问之道的全过程。这不仅是有关林老师教书育人的书,也是他与学生们故事的书,更是林老师和学生们共同写成“知成一体”的书。书中的林老师,不仅是一位智者、仁者,更是一位“弘毅之士,百年树人”的师者。
智者:注重“一以贯之”“知成一体”的经济学家 智者林毅夫,是蜚声海内外的经济学家。一是一以贯之的经济学理论体系。可归纳为:基于经济学现象与问题,坚持“理性经济人”这一“本体”,用婴儿般“常无”的眼光,实事求是地探索客观真实的世界,用“一个中心,三个基本点”视角,“一分析,三归纳”研究方法,得出逻辑自洽的分析结论。这也是林老师创立和倡导的新结构经济学的理念。二是知成一体的学风。新结构经济学坚持倡导“唯成乃真知”的“知成一体”学风,强调理论创新与实践成果相结合,主张只有真正在实践中取得成效的理论,才是真知灼见、对人类发展有贡献的理论。新结构经济学在波兰、埃塞俄比亚等国已得到成功实践。
仁者:以“经世济民”为己任的弘毅之士 仁者林毅夫,是具有“经世济民”情怀和人格魅力的弘毅之士。一是经世济民情怀。二是自信坚毅。三是宽容博厚的人格魅力。四是大师的谦逊。在经济学领域,学术流派众多、学术争论实属正常。但因为“经世济民”情怀和人格魅力,林老师获得了支持者和反对者的一致尊敬。
师者:“以教书为最快乐”的教学大师 师者林毅夫,是真实的、走进广大经济学子心中、深受爱戴的林老师。
一是对教书育人的坚守。林老师几十年如一日地扎根教学一线、践行教书育人。林老师在《解惑集》序中写道:“自1996年在北京大学给本科生开设‘中国经济专题’课程至今,除2008~2012年到世界银行华盛顿总部任职未能开课外,已经讲授了20余年。”在众多工作中,教书育人一定是他心中分量最重的工作之一。
二是“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在《解惑集》中,林老师写道:“难以和同学们进行有效的互动,以及在众说纷纭中为同学们答疑解惑,这是我讲授中国经济专题这门课20多年来的最大遗憾。”在《园丁集》中,林老师写道:“未能帮助多数学生掌握所学之道,一直以来是我作为老师的最大遗憾。”可见,林老师的两个“最大遗憾”都来自“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与现实约束条件的缺口。
三是对学生良师挚友般的真诚。“讲习录”的含义在于“学问之道,讲其所未明,习其所未熟”,可见林老师是把莘莘学子作为良朋益友真诚平等以待。
四是对教学创新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林老师特别注重问答式、启发式教学。例如,在《解惑集》“关于技术变迁方式模型的可检验假说的疑问”中,林老师与罗逸群等6位同学进行了精彩的“四问四答”。
五是注重对经济学“道”的培养。“本体与常无”体现在“理性经济人”的“本体”不变,同时要用一种“常无”的眼光观察世界。经济理论创新的方法,即“一分析,三归纳”。“一分析”指的是面对一个现象时,不是从已有的理论出发来解释这个现象,而是要了解现象背后的主要决策者、要达到的目标、可动员的资源和面对的限制条件等因素;“三归纳”是指当代横向归纳、历史纵向归纳、多现象多因素归纳。
六是注重“变”与“不变”的统一。一方面,因为时代不同,学生遇到的环境挑战与机遇不同,所以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另一方面,天不变,地不变,道亦不变,作为知识分子的责任也是不变的,老师要把这些基本不变的道理教给学生,也要把信念理想培养起来。例如,林老师在《解读中国经济》的开篇即表示“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一乐也”,但随之强调“作为天下的英才,是要对天下负起责任的”。
新结构经济学人才培养:从北大走向全国 作为师者楷模,林老师激励全国新结构经济学人。“中国经济专题”课程、新结构经济学实验班培养模式在全国逐步推广。在上海大学,以林老师主讲“中国经济专题”作为网课资源,自2021年春起开设“解读中国经济”,并采取以问答式、启发式为特点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解惑集》讨论的问题,也是“泮池论道”的热点,我们同样感受到学子进步带来的师者快乐。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上海大学、南昌大学、哈工大(深圳分校)紧随北大“林班”,开设新结构经济学实验班;江苏大学开设了新结构经济学微专业。
林老师还多次亲临人才培养活动。2020年10月20日,林老师与上海大学、南昌大学新结构经济学实验班学员开展座谈会,在经典的“三问一答”后,林老师勉励青年学子努力挖掘新结构经济学这座理论创新“金矿”,做到“醒得早,也起得早”,抓住这个时代的机遇、不辜负伟大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