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少伟
周其星老师的新作《更大的宇宙》,我看得心潮澎湃,读后头脑里直闪过“诗歌的未来和可能”这几个字。诗歌的未来,在哪里?在于年轻一代的接受、热爱,在于他们不断推陈出新,去创造。诗歌的可能,是什么?是一种新的构思、内容、写法、篇章,探索出诗歌的新境界。所以,就是要让年轻的学生去喜欢上诗歌,懂得诗歌的技法,做出诗歌——这一定程度上就是诗歌教育!
诗歌教育,本来是很难推广的。诗的个性非常强烈,几乎可以说,在所有文体里它的语言最浓缩,它的结构最跳跃,它对音韵的要求也严格,它把道理压缩进有限的诗行里……要做好诗歌教育,一开始要处理的问题就很多。但从《更大的宇宙》里,我们可以发现,周其星老师在这件事上做得得心应手,做得有声有色。
要教诗,就要懂诗。周其星是一个懂诗的人,不仅懂得写诗,而且懂得诗歌原理。周其星的诗作不少,写过多种类型的诗歌。这种写作实践,肯定让他感悟到诗歌的“体”和“用”,而且,他把这种感悟融进课堂、融进教育,就有一种“实”的感觉。他的这本《更大的宇宙》,通篇说到实处、用到实处。
先来看下文本的整体架构。《更大的宇宙》一共编排了20个章节(也可以说是20个主题)。第1~4章节是认识自我。以诗来探索自我,这有点哲学的味道,又有诗歌本体论的意义。从第5章节开始,直到第8章节,侧重于诗歌的技法。我认为,这是打消学生的畏难,使其认识到诗歌不是不可接近、不可写作的。第9~17章是一些贴近生活、立足日常的主题,从诗歌的内容、情思来教给学生写什么。从第18章节直至结束,又进了一层,着重于诗歌的想象和对诗歌的反思。当然,不要忘记,有一条主线贯穿文本的始终,那就是对诗歌的形式、内容的多方面探讨。所以,我们看出了《更大的宇宙》的结构性以及其合理性、层层深入性。
这里面,诗歌的技法很重要。这是学生要作诗、创作的一个基础。周其星讲得很实在,很有功用,很对胃口。比如,“如果换词,要更有画面感,多用动词和名词,少用形容词,诗的语言,不用修饰,不要化妆”“一首诗里,未必每句都出彩,但要有惊人之句,此句多在开头,或者结尾”……例子很多,道出了朴实的道理。这样的话,学生是懂得的,也能够活学活用,有法可师。周其星还发现并讲出了一些新意。比如,他讲“诗歌的语言,要有张力,这就需要矛盾和冲突,语言内在的力量。”前半句谈诗歌张力,这很对;但后半句说要有“矛盾和冲突”,这就很新鲜了,因为一般认为,小说才是“矛盾和冲突”的,诗歌能从中得到“内在的力量”,这是新发现。
如何提高诗歌技法,如何做诗歌训练?周其星也提出了一些有用的建议,有的还很基础。比如,要作诗、要懂得摆脱日常生活之累,就要多读诗多阅读。
细细检索,我们还会发现,周其星善于调动孩子的兴趣、经验、体会。他编排的这些主题非常切合孩子。这里的“切合”有四个意思:切合他们的学习水平,切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切合他们的生活,切合他们对诗歌的愿望和需求。有一个特点是非常明显的,那就是,周其星注重引导学生从日常体验,更从情感深处,融入诗歌氛围,创作属于自己的诗歌。总结起来,周其星的诗歌教育有几个特点:增加学生的陌生体验,引导学生思维上跳跃时空,进行形象的多方面构造,人与物结合,等等。这些也体现在《我总想给生活增加点什么东西》《蒙上眼睛,我看见……》等一系列章节中。
接受了周其星老师的诗歌教育课,学生获得了什么?他们写诗、作诗,也分析诗,但更重要的是,他们培植自己的心灵、生发力量。
其实,《更大的宇宙》整个文本就是诗性、诗意的。这让我想见其课堂的出彩、教室的美妙、学生的拔节。通过这样的教育,学生懂得了诗歌的快乐、语言的妙法。《更大的宇宙》即使不是国内最好的诗歌教育图书,也会是其中的佼佼者。它带来了一种诗歌教育的可能途径,而这种途径值得我们多留意、多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