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明星(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读者的阅读是所有图书出版环节的最终指向,读者参与图书文本的意义和重建的重要能动过程决定了图书的存在价值,读者以图书消费主体的身份影响着出版史的进程,成为推动出版发展不可或缺的要素。一些学者直接将读者阅读比作“一本书的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对话”。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提炼和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其中就包括对不同国家、地区的读者对于中国主题图书阅读情况研究的把握。
为什么要关注海外读者?
通过海外读者对于中国主题图书的接受特征、情感态度以及内容类型的分析,能够充分发现世界图书市场上有关中国主题的出版倾向,特别是可以发现有关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内容的关注点,即哪些内容受到了特别关注,作者是谁?出版机构是哪些?哪些内容反响平平,哪些内容没有获得青睐?形成这些现状的原因是什么?总之海外读者研究是一个被中国学术界忽视但又十分重要的领域。
本研究团队早在2018 年就开始尝试进行海外读者研究,利用世界互联网公共平台、社交媒体平台,发现英语、西班牙语和阿拉伯语世界读者讨论最多的中国主题图书,连续几年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上推出“海外读者热议的中国主题图书”等研究成果。从4年的探索来看,读者评价数据的获得是可行的,也是方便获得的。目前这项研究已经基本在读者评价行为、读者留言、读者转发等受众接受行为的层级评估等方面,形成了基本的理论框架。
中国主题图书的概念是什么?
所谓中国主题图书,是指在中国大陆之外的其他国家、地区的出版机构翻译、出版、发行的,涉及有关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的图书出版活动。按照国际出版商协会(IPA)的大众出版、教育出版、专业(学术)出版的三大分类,这些图书既有理论、学术著作的翻译、出版,也有涵盖学习中文所需的国际中文教材出版, 还有面向普通大众读者的中国文学、艺术等大众图书出版。
根据笔者的研究,涉及中国主题图书出版的出版机构,以跨国出版集团为主,尤其是在中国大陆设有分支机构的跨国出版社最多,同时也有一些包含教育和学术出版机构的专业出版社,还有一些与中国发生各种关系的小众出版社、单体出版社。笔者依据在大众图书居多的亚马逊平台的统计,仅以英语出版的中国主题图书来看,1980 年仅有497种,到 2012年超过了7000种,从2012年至2021年10 年间,中国主题图书年均出版品种均在5600种以上,其中2015、2019、2021 年均超过1万种。在学术、专业图书较为集中的世界图书馆收藏系统(OCLC)上,以出版社所在地不在中国、语言为非中文两个条件进行检索发现,1980年代仅有1.2万多种,自2012年起,特别是十八大以来,近10年间增长6倍,其中8年时间保持在年均6万种以上,2019年仍超过5.4万种,直到2020、2021年因为疫情影响,数量有所下降,但仍在3.7万种以上。可以说,随着中国国际政治、经济地位的日益提升,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主题图书”已经日渐形成有规模的出版门类。
“海外读者眼中的中国主题图书”计划定期推出,着重依据海外读者的评分、点赞、阅读分享读后感等几个评估量级,定期梳理图书目录,按照作者、出版机构、内容进行梳理研究。本期特别推出19种中国主题图书,其中时政类9种、文学类5种,儿童图书5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