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世界出版/中外交流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历史棱镜透视下的当代叙事
《翻译的危险》
《华人问题》
《无处落脚》
《可避免的战争》
《中国眼里的世界》
《中产上海》
《中国为什么引领世界》
《无现金》
《我们能相信中国吗?》

  ■廖少康(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

  笔者依据上述评价标准,通过亚马逊和世界最大的图书交流平台——好书网(Goodreads)上的各类书评信息,特别推荐9部颇具热度的“中国主题图书”,其中不乏斩获各类重要奖项的倾心力作,也有知名中国问题专家的潜心研究,更有在中国游历、经商的亲历见闻。

  着眼历史,审视当代问题

  以下三部中国主题图书,通过对中国历史和海外华人历史上某一特定时期的历史叙事,呼吁并促进对于当前西方与中国之间,以及西方内部存在问题的理解与反思。

  《翻译的危险:清朝与大英帝国之间两名翻译家的非凡人生》(The Perils of Interpreting: The Extraordinary Lives of Two Translators Between Qing China and the British Empire)

  该书通过回顾1793年马嘎尔尼访华期间两位口译员的经历,深刻揭示了潜藏于重大历史事件的必然性之中的偶然性。马嘎尔尼的访华通常被视为一场因东方对西方不感兴趣引发的文化冲突,该书巧妙地将历史镜头聚焦到此次访问中的两位口译员身上,分析了他们在中英之间调解交流的作用,重新评估了两国不断加剧的紧张关系中的个人色彩。书中阐释了清廷对英国人的无知是因忽视并压制口译员这类文化中间人的作用而产生的。此外,该书通过讲述中英关系历史上两位小人物的故事,为如何在联系更加紧密的当今社会以及互联网世界中进行跨文化理解和交流,提供了颇有价值的启迪。

  该书作者沈艾娣(Henrietta Harrison)是牛津大学现代中国研究教授,也是彭布罗克学院何鸿燊中国历史讲座教授,著有《梦醒子》(The Man Awakened from Dreams)等书。作者热衷于关注微观历史,特别是研究从清朝到当代中国普通民众的生活状态,所著书籍都立足于在中国广泛开展的田野调查以及档案文献。

  该书于2021年11月由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获得了史学界赞誉,是2022年坎迪尔历史奖的入围作品。

  《华人问题:淘金热与全球政治》(The Chinese Question: The Gold Rushes and Global Politics)

  该书将视角转向19世纪下半叶被“淘金热”席卷的北美大陆,讲述了成千上万中国人远渡重洋来追逐黄金,组建华人社区和互助组织来克服异乡困难的故事。通过对这段在美华人历史的讲述,该书探析了美国社会挥之不去的种族主义和反华刻板印象的历史渊源,印证了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种族主义和反华刻板印象加剧深化,从而以历史与经济的眼光解读并反思当前各种全球政治问题。

  该书作者艾明如(Mae M. Ngai)是哥伦比亚大学亚裔美国人研究教授、历史学教授以及民族与种族研究中心联合主任。她是美国法律和政治历史学家,对移民、公民身份、民族主义和华人散居地的历史颇感兴趣。该书由诺顿出版社(W. W. Norton & Company)于2021年8月出版,荣获2022年班克罗夫特历史奖,并入围2022年坎迪尔历史奖和《洛杉矶时报》图书奖。

  《无处落脚:暴力、排斥和在美异族的形成》(The Chinese Must Go: Violence, Exclusion, and the Making of the Alien in America)

  该书是一部讲述19世纪在美华工历史的著作,揭示了当地种族暴力、联邦移民政策和美国在亚洲的帝国野心之间的复杂关系。

  1885年,美国西部爆发了反华暴力事件,怀俄明州的华人矿工惨遭屠杀,加利福尼亚州和西北太平洋地区社区上千名华人移民被骚扰、攻击,并遭到驱逐。该书阐释了美国移民政策对这一系列暴力事件的煽动作用,以及这些暴力如何反过来催生了美国新的排他主义政策。书中指出,正是历史上对华人的驱逐和排斥使现代美国诞生了“外国人”的概念,而目前仇外情绪抬头,极大地建立在过去“异化”中国人的恐惧之上。如今反华法律及反华暴力仍影响着在美的外国移民,该书通过梳理反华暴力史,为现今美国的仇外情绪和种族主义打开了一扇促进反思的窗口。

  作者贝丝·廖-威廉姆斯(Beth Lew-Williams)是普林斯顿大学历史系副教授,专门研究亚裔美国人历史和美国西部史。哈佛大学出版社2018年2月首次出版该书,并于2021年8月再版。该书中文译本已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于2022年6月出版,其学术价值和热度可见一斑。

  智库献策,聚焦当代中国

  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一直是欧美智库的专家学者热衷的研究领域,但诸多研究难免受到西方中心主义、冷战思维等陈腐思想的桎梏。以下三部中国主题图书聚焦当下中国,较为客观理性地分析了中国的崛起。

  《可避免的战争:美国与当今中国灾难性冲突带来的危险》(The Avoidable War: The Dangers of a Catastrophic Conflict between the US and Xi Jinping's China)

  该书分析了中美两个大国之间关系不稳定的原因——文化误解、历史积怨和意识形态的不兼容,两国关系由此建立在巨大断层之上。该书阐明了中美双方的行为,为相互的利益进行解释,还指出中美之间开战将是灾难性、致命性和破坏性的,同时也警告这并非不可能发生。

  该书作者是澳大利亚前总理、美国亚洲协会政策研究院院长陆克文(Kevin Rudd),他是一位在中国学习、生活和工作了40多年的中国通。陆克文在书中指出,地缘政治灾难仍然是可以避免的,但前提是中美两国能够通过“有管理的战略竞争”找到不背叛各自核心利益的共存方式,如果失败了,就可能发生一场改写两国乃至整个世界未来的战争。

  该书于2022年3月由公共事务出版社(Public Affairs)出版,目前在亚马逊和好书网上均收获了数百位读者的评分,其中亚马逊均分为4.6分,好书网均分为4.33分。

  《中国眼里的世界》(The World According to China)

  该书聚焦中国的崛起以及对地缘政治及战略的影响,多角度分析了中国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中发挥的领导作用,回答了中国如何实现其治理目标,以及对世界其他国家又意味着什么的问题。书中提到,作为拥有世界20%人口的经济和军事大国,中国有能力迈向全球舞台的中心地位,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中发挥积极作用,从而捍卫自己的主权要求,深化“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并为国际规范和价值观注入中国智慧。

  该书作者易明(Elizabeth C. Economy)是美国外交关系协会高级研究员、亚洲中心主任,同时兼任中美可持续发展中心董事会委员,以及全美美中关系委员会委员。该书由政体出版社(Polity Press)于2021年10月出版。

  《中产上海:重塑中美交往》(Middle Class Shanghai: Reshaping U.S.-China Engagement)

  该书将目光更多放在了中美双方文化和教育的交流合作上,并将上海视为撬动重塑两国关系的支点。该书指出,美国的政策制定者不应忽视当今中国广阔的活力和多样性,将中国描述为一个致力于输出意识形态和发展模式的单一共产主义机构是简单化且充满误导的,除非华盛顿更新其对当代中国社会的理解,否则美国可能会走向与中国的灾难性冲突。

  该书基于中美两国在高等教育、前卫艺术、建筑和法律领域开展合作的实证研究,强调了双边交流的建设性影响。该书还以上海为例,阐释其在推动世界文化发展上的作用,认为两国应该在几十年来将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文化和教育交流的基础上继续开展合作,为重塑中美关系提供新力量。

  作者李成(Cheng Li)是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约翰·桑顿中国中心主任、美国中国问题和外交事务专家。该书由布鲁金斯学会出版社(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于2021年5月出版,在亚马逊平台上收获了4.7的高分,一位读者评价道:“该书适合所有想要了解现代中国的人,而非不加批判地笃信华盛顿宣传的人。”

  民间叙事,传递当代心声

  除了上述中国问题专家的著作之外,在中国生活或工作过的外国友人也积极讲述他们眼里的中国形象,传递着“处江湖之远”的民间声音。

  《中国为什么引领世界:人才至上,数据支撑,民主为基》(Why China Leads the World: Talent at the Top, Data in the Middle, Democracy at the Bottom)

  该书试图从三个层面诠释当代中国,尤其是自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以来取得的成功。该书指出由疫情大流行引发的全球力量平衡的变化,并分析了中国在时代巨变下茁壮成长的原因,即“人才至上,数据支撑,民主为基”。

  书中解释,“人才至上”意味着中国任人唯贤,只有最智慧、最诚实和最具理想主义的人才被允许从政;“数据支撑”意味着每项策略都基于海量数据进行测试、实施、跟踪和优化;“民主为基”意味着普通民众对一切都有最后的发言权。该书还阐释中国的大战略,即为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创造一个家园,建立世界上最好的外交关系,最强大的经济,最健康的环境,最强大的军队,最新的技术,以及最好的人权记录……到那时,世界的人心自然就会跟上来。

  该书作者戈德弗里·罗伯茨(Godfree Roberts)是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毕业的教育学与地缘政治学博士。博士毕业后,他搬到靠近中国边境的泰国清迈,并且自1967年以来一直访问中国,持续关注中国不断增长的财富,试图了解中国非凡成就背后的原因。

  该书由奥利尔出版社(Oriel Press)于2020年12月出版,在亚马逊和好书网上均收获了超过4分的高评价。亚马逊上一位读者留言道:“在这本书中,罗伯茨解构了不诚实的西方叙事,对‘中国是怎样的?’以及‘中国对现有全球秩序意味着什么?’的问题进行了更为诚实和基于现实的评估。”

  《无现金:中国的数字货币革命》(Cashless: China's Digital Currency Revolution)

  该书聚焦中国的金融技术创新,深入研究了中国央行新数字货币的设计与使用。书中认为,中国的数字货币革命铺展开了未来全世界共同的数字货币路线图,并指出中国正在巩固其在全球金融技术领域的领导地位。此外,该书还揭示了数字支付对人类与货币之间关系的改变,认为其有助于推行普惠金融。该书通过全面分析中国的数字支付系统,向读者展示了数字货币的崛起以及数字支付的未来,对所有寻求决定性竞争优势的商业领袖和专业人士而言,是一本必读书。

  该书作者里奇·图林(Rich Turrin)是屡获殊荣的企业高管,也是在金融科技创新领域的专家,曾在IBM公司带领过一支金融科技团队,有20年的投行交易团队领导经验。里奇在上海生活了10年,亲身体验了中国的无现金化变革,国际媒体和私人客户广泛寻求着他对中国金融科技惊人发展的看法。

  该书由权威出版社(Authority Publishing)于2021年4月出版,在亚马逊和好书网上好评如潮。好书网上一位读者评价道:“这本书挑战了对数字货币、银行角色和中国本身的思考……我惊叹于中国数字支付相比西方的大幅领先,以及在帮助数百万人摆脱贫困方面发挥的作用。”

  《我们能相信中国吗?对一个转型期国家的不同看法》(Can We Trust China? A Different View on a Country in Transition)

  正当中国的创新列车全速前进时,西方一些社会精英阶层充满了焦虑,这种焦虑源于对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陌生。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更是加剧了西方的忧虑。该书就西方世界面对中国崛起时的不安与担忧进行分析,作者以一位中国创新飞跃亲历者的眼光回答了以下问题:“西方的担忧有道理吗?”“亚洲世纪的开始对西方的未来意味着什么?”“西方作为全球舞台主角的时代是否已经落幕?”以及“我们能相信中国吗?”。书中认为,在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时,人们与其坚定选择积极或消极的阵营,不如利用中国的转型为西方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作者帕斯卡尔·柯本斯(Pascal Coppens)来自比利时,是汉学家和科技企业家。他在中国生活、经商近30年,亲身经历了中国和中国人民从1990年至今的转变。该书由权威出版社于2022年5月出版。

  总之,随着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的全方位崛起,在时政领域解读中国的图书已经汗牛充栋,对于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主题图书的关注和研究,正如一枚多面且透彻的棱镜,既能够折射西方作者、出版者的思想态度,也能够发现普通读者的真知灼见,在一些闲言碎语中不乏智慧的光芒。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分销新视野
   第03版:分销新视野
   第04版:优案推介
   第05版:产业观察
   第06版:商报·奥示数据
   第07版:商报·奥示数据
   第08版:集团产经
   第09版:传媒新媒
   第10版:世界出版/中外交流
   第11版:世界出版/中外交流
   第12版:业者论坛
   第13版:中国阅读周报
   第14版:中国阅读周报·严选好书
   第15版:中国阅读周报·严选好书
   第16版:中国阅读周报·荐书
海外读者眼中的中国主题图书
历史棱镜透视下的当代叙事
中国图书商报世界出版/中外交流10历史棱镜透视下的当代叙事 2022-11-08 2 2022年11月08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