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中国阅读周报·作家专访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法医秦明:父辈的故事里,有一个真正的宝藏
《燃烧的蜂鸟》法医秦明著/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2022年8月版/52.80元 ISBN:9787559658364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江玉婷

  “秦明”不是笔名,这是“芹菜”都知道的事。“法医秦明”微信公众号里,除了“老秦”之外,常出现另一个昵称——“秦月半”。他并不避讳。电话那头,秦明说道:“我是一个没常性的人,你看我这么胖就知道了,我坚持不了跑步。”

  “没常性”的秦明10年出了15部书,新作《燃烧的蜂鸟》近期问世。“蜂鸟”系列是“三部曲”,他正在打第2本书的大纲。面对营销渠道、宣传模式、影视版权等话题,秦明显露出“钝感”。这不在他筹划的范畴里,一贯由合作方“元气社”负责。除去“写作者”的身份,秦明是一名法医。

  理解是基础

  连着几个晚上,秦明看完了父亲写的回忆录,兴奋不已。父亲是刑警,干了几十年痕迹检验鉴定。退休后,他根据自己的上百本办案笔记,写下从警经历。看完后,秦明脑海中出现了一只蜂鸟,小小的,扇动着翅膀,忙忙碌碌。神话故事中,蜂鸟将火种衔至人间。正如刑侦人,将刑侦技术带到案发现场,遍及疆土的每一寸神经末梢。

  过了几个月,父亲和好友聚餐,秦明也在场。饭桌上,都是他熟悉的叔伯,有人掉光了满口牙,有人大病初愈,头发花白,有人心脏不好,不敢豪饮,只能小酌。秦明有些恍惚,记忆中,还是他们壮年时的身影,然而衰老来了。“英雄迟暮”,秦明想到这个词,一阵心酸。

  蜂鸟在燃烧。余烬落下,化作尘埃。秦明触摸到了,那些发灰的细小颗粒。在笑声起伏中,在衰老的皮囊上,他看见了一群年轻人的身影。岁月燃烧的火花,让包厢愈发亮堂。秦明意识到,这里有一个宝藏,一个真正的宝藏。这一刻,他决心写一个新系列。

  小说里,故事发生在1976年,这是秦明父亲当上警察的年头。那时的火车,比绿皮火车更小、更窄,下铺晃荡的小桌上,放着塑料暖壶、搪瓷茶缸。火车到站,主角上了一辆解放牌卡车,两人坐在车斗中。经过颠簸的土路,卡车驶进公安部民警干校大门。教学楼是一栋三层红楼,操场是用煤渣铺的,食堂除了白菜炖粉条,就是土豆炖粉条,碗里没有油花。

  上世纪70年代,到刑警学院接受培训的痕检员,给各省带回了痕检技术。秦明回忆:“我爸培训回来后不久,我们省组建了痕检培训班。”一个更大的背景是,1979年《刑法》通过,改变了“重口供轻物证”的现状,提升了物证的重要性。小说中,刚入门的痕检员顾红星,在腊肉失窃现场,对着被撬的窗户左看右看,挥动蘸着银粉的小刷子,用胶带固定指纹。

  掌握了痕检技术的顾红星,处境并不乐观。他的单肩布包里,只有两把小刷子、几瓶粉末,以及一面磨损的放大镜。他想买一台翻拍架,当时只有进口的,4000元一台,他一个月工资27.50元。这样的匮乏普遍存在:顾红星和冯凯接手一桩枪击案,两人在雪地里走了一个多小时,才到下一个排查点。全局只有一辆吉普车,“二八大杠”自行车价值不菲。

  此时,侦查的“三板斧”是摸排、蹲守和审讯。在一起强奸杀人案中,侦查员冯凯逮捕回嫌犯。张建设不承认行凶,审讯陷入僵局。经过指纹比对,顾红星判断张建设不是凶手。穆科长决定,对全村男性进行摸排,逐一排除。书里,老侦查员陈秋灵摇头说:“就为了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所谓新技术,就要大动干戈,值得吗?”顾红星心事重重。

  某种程度上,陈秋灵的话语揭示了痕检、法医的边缘地位。“以侦查员为主”的观念根深蒂固,大家普遍认为“搞技术没用,顶多起到支撑作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基层法医多是从部队上招的卫生员,懂医就行。恢复高考后,全国高校法医专业每年培养一两百名毕业生,他们往往进入省市级公安系统。基层法医从医学专业的毕业生中招录,培训后上岗。

  小说里,2021年,陶亮昏迷后穿越到冯凯身上,与正值青年的岳父——顾红星成为搭档。他和陈秋灵同为侦查员,轻视刑事技术手段。和顾红星朝夕相处后,他意识到痕检的价值,站到了陈秋灵的对立面。“每项工作都是一样的,如果我们不去了解他,就没法理解,没法支持,所有的工作都是这样。”秦明说起,陶亮态度转变中的含义。

  爱与怕交织

  1998年,秦明考入皖南医学院法医系。全班40名学生,只有秦明在第一志愿填了法医系,其他同学都是调剂来的。1年后,电视剧《鉴证实录》走红,法医走进大众视野。他佩服自己的远见,在法医系还是冷门专业时报考。毕业后,秦明分配到安徽省公安厅,接触了疑难命案。他想把案件揉成故事,但一动笔,要么编不出题目,要么写到万把字后,无以为继。

  “我是一个常立志的人,不管怎么下决心,总是坚持不下去。”上中学时,秦明写过一篇命题作文,找出自己性格中的优缺点。他写了“常立志”“畏惧尝试”。老师评价他找得准,希望他改正。改正是艰难的,他立志读100本书,一本还没读完,就跑去踢球。绿草如茵,公园新建了过山车,高处传来同学的尖叫和笑声,他不敢上前,脚底拨弄着一粒小石子。

  失败的写作经历,激励秦明大量阅读。他喜欢海岩的书,通读了海岩的所有作品,每部都看了不下3遍。他喜欢这类小说,“带一点悬疑,带点都市,带点爱情,综合性比较强”。2012年,辞旧迎新之际,几名同事鼓励他写一写。秦明迈出了艰难的一步。在好友莲蓬的推荐下,他在天涯论坛莲蓬鬼话板块连载《鬼手佛心——我的那些案子》,吸引了大量读者。

  各大出版社慕名而来,想签下秦明的小说。他是公职人员,不敢签约,于是一一拒绝。遭拒后,编辑包包写了一封千字长信。这封信打动了秦明,他向单位汇报,得到了领导的支持。3个月后,《鬼手佛心》由博集天卷策划、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书名改为《尸语者》。秦明喜欢这个书名,“因为我们就是那些能够读懂尸体语言的人。”

  秦明讲起2010年夏天,所里接手的一桩案子。一户人家在清理水塘淤泥时发现人骨报警。警察赶赴现场,抽干池水,跳进淤泥里搜齐尸骸。根据骨盆、颅骨、耻骨联合面,以及骨骼破损情况,法医判断,这是一具女性尸体,死亡时大约19岁,沉塘至少5年。其中,5根肋骨中央有骨痂——骨折后自愈形成的伤痂。这样的伤势需要住院治疗。

  警察迅速排查周围医院,很快锁定了被害者。7年前,她出了一场车祸,断了5根肋骨,住院时认识同院的病号,产生恋情。2年后,感情破裂,男友杀死她,将尸首沉塘。直到骸骨被发现,他被戴上手铐。《尸语者》里,多数案件源于亲密关系,他们是夫妻、父子、情人……人性的复杂和残忍毫无遮掩地摊在秦明眼前,他无意写悲剧,“真实案件就是这样,我写出来的也是这样。”

  (以上为专访选段,完整版可在“好书探”微信公众号查看)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社长总编辑年度预测
   第03版:社长总编辑年度预测
   第04版:商报·奥示数据
   第05版:商报·奥示数据
   第06版:商报·奥示数据
   第07版:商报·奥示数据
   第08版:综合
   第09版:年度盘点·出版社营销
   第10版:年度盘点·出版社营销
   第11版:高端预测·融合出版
   第12版:高端预测·融合出版
   第13版:中国阅读周报
   第14版:中国阅读周报·2022年度严选图书推展
   第15版:中国阅读周报·2022年度严选图书推展
   第16版:中国阅读周报·作家专访
   第17版:中国出版集团好书榜
   第18版:精品精荐
   第19版:精品精荐
   第20版:行情报告
王跃文:不带概念地去认识生活,然后艺术地表现生活
2022年“文学京彩季”圆满落幕
法医秦明:父辈的故事里,有一个真正的宝藏
专家学者研讨孙甘露《千里江山图》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中国阅读周报·作家专访16法医秦明:父辈的故事里,有一个真正的宝藏 2023-01-20 2 2023年01月20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