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旭仲 何飞燕
陕西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自古以来,从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就留下了众多的人类遗存。关中是历史上的13个王朝建都之地,周秦汉唐等中国古代最为兴盛时期的都城就建在这里,留下的古代遗存也是全国最多的地方之一。关中在西周时期是王畿所在地,既是其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又是西周时期王公贵族、富贾豪门的聚集地;270多年的历史,留下了大量的祭祀先祖的礼器——西周青铜器。这些青铜器往往带有铭文,且经常以窖藏的形式被发现,一出世就震惊世人。
三秦出版社新近出版的《周王畿—关中出土西周金文整理与研究》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古籍整理出版专项经费资助项目。该项目由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王晖教授主编,项目团队收集整理了西周王畿关中地区1358件青铜器铭文资料,也是迄今为止对关中地区出土青铜器铭文著录数量最为翔实、齐全的整理成果。
《周王畿—关中出土西周金文整理与研究》主要对周王畿所在的关中地区即今西安、宝鸡、咸阳、渭南、铜川5个省辖地级市出土的有铭青铜器做了整理与研究。该书共5卷6册,第一卷为西安地区,收录青铜器 318件,第二卷为周原地区(扶风、岐山县,上下册),收录青铜器583件,第三卷为宝鸡地区,收录青铜器306件,第四卷为咸阳、渭南、铜川地区,收录青铜器151件。第五卷是在前四卷的基础上对宗周社会的宗法氏族、军政制度、教育文化等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具体来说,该书有以下特点:
第一,在体例上,打破了以往的编排体例。金石学研究始于西汉,直至宋代,金石学大盛,才开始大规模著录古器铭。其著录均是分类别收入青铜器,拓印或摹写器形、铭文整理金文材料。这一体例一直影响到近现代,诸如《三代吉金文存》《殷周金文集成》等基本上都是按器物类型——容酒器、饮酒器、食器、炊器、杂器、水器、乐器(或以乐器为首)等顺序来排列,在各类之下,再依时间先后、字数多少等要素来编排。这种方法具有眉目清晰、便于翻检的优点。但其本质仍然是宋代古器物学的思路,金文材料本身所具有的文献属性没有得到应有的关照。《周王畿—关中出土西周金文整理与研究》一书按地区(兼顾西周王畿地区政治地理格局)分卷编排,有利于考察出土铭文内涵与所在区域的政治地理因素之间的关系。在同一区域内,按有铭青铜器的出土地点与单位集中编排,尽量保存了青铜器出土时的聚合状态与出土信息,为研究同组(群)的青铜器断代,了解铭文所反映的宗族关系、家族形态,乃至了解出土的器组(群)之间关系、王畿区域内贵族家族的分布与聚落形态,了解西周王朝在关中这一畿内地区政治、军事、文化中心活动情况也提供了便利。
第二,在内容编排上有创新。以往的金文著录著作只有器物相关情况、铭文、拓片、著录情况。而《周王畿—关中出土西周金文整理与研究》是在每个区县都介绍了行政建制沿革和行政区划沿革,并介绍了器物出土情况。然后以建制村、自然村为基本单位,依据出土时间的先后顺序介绍墓葬或窖藏的器物情况,对于每件器物、铭文,均提供器物照片、铭文拓本及铭文内容、以往著录情况,并在备注中对以往著录中的疏误作了订正。此外,每个器物还附有详尽的有关该篇铭文研究成果的“相关研究”,这也是该书的一大亮点。
第三,《周王畿—关中出土西周金文整理与研究》一书的第五卷是利用关中地区出土的金文资料,结合其他金文资料,考察了西周王畿内的社会结构、政治体制以及军事、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变迁。比如第五卷第一章是西周金文与西周宗法宗庙制度研究,第一节利用逨盘、南宫乎钟、师丞钟、禹鼎、秦公镈等铭文,结合《礼记·丧服小记》《礼记·曲礼下》《尚书·金縢》《逸周书·祭公》《左传》《国语》等文献资料、清华简《祭公之顾命》等出土文字资料,探讨了西周的宗法组织结构,亦可看出作者在研究方法上非常注重各类文献的运用。该卷其他章节的许多结论也令人豁然开朗、耳目一新。
综上所述,《周王畿—关中出土西周金文整理与研究》一书亮点颇多,在编排体例和内容上均有创新,该书的出版,其学术价值毋庸置疑,也将会有益于今后历史学研究和考古学等多学科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