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晶晶
“一辆红色宝马汽车在海边公路高速行驶中发生爆炸,女司机当场死亡。警方、市纪委监委迅速介入调查。是普通的命案,还是另有隐情?随着对车主身份的调查和举报线索的确认,纪委监委办案人员才发现真相并不那么简单……”
这是长篇小说《国家监察行动之刺心者》的开篇引语,我瞬间被此吸引,一口气读完第一章,紧接着第二章、第三章……边读边想到了德国法学家拉德布鲁赫的那句“很多诗人就是从法学院逃逸的学生。”当然,用这句话来比喻小说作者是不恰当的,集法律人、学者、作家、编剧于一身的海剑不仅没有从法学院逃逸,而且多年来笔耕不辍,将刑事检察与纪检监察这一专业、神秘、关注度颇高的领域,用文学艺术的鲜活形式不断展现在读者面前。
《国家监察行动之刺心者》是继《国家监察行动之破局者》后的又一力作,也是海剑《国家监察行动》三部曲之二。著名法学家甄贞推荐:“如果说海剑上一部作品《国家监察行动之破局者》是对纪检监察人员职业生活的综合还原,那么这则作品则是对其办案过程的专题体现。”小说由五个部分构成,每一部分既是独立的案件、独立成篇,又藕断丝连、浑然一体,可以从头读起、一气呵成,也可以从中间任何一个故事插入。变的是情节结构、具体案件以及面孔各异的贪腐人员,不变的是纪检监察人员与涉案官员的心理博弈、精神较量和对腐败的零容忍。整部作品有着侦破小说的悬疑曲折,也有着一般侦破小说没有的涉及职务犯罪的“分量”和心理透视,因而吸引力大增。
小说围绕滨海市纪委监委第八审查调查室办理的形形色色的职务犯罪案件展开,通过对“命案疑云”的抽丝剥茧、与“一霸手”的“特殊较量”、在重重困难中“突破危局”、让贪腐人员成“惊弓之鸟”,最后展开了“非常博弈”。在描述纪检监察人员日常工作生活状态的同时,重点展现了其与不同领域、不同级别、不同职务贪腐人员的重重博弈与后者心理藩篱的层层拨开,以及引人深思的多面人生与复杂人性。正如作者所言:“鲜活的司法实践,不断给我们提供源源不断的素材和启发”。对于从事司法工作已近30年的海剑来说,这些人和事无疑是熟悉的,但要用艺术的形式讲好这些故事却并非易事,它是作者20多年间对相关案件及人员的采访调查积累的结果,是对纪检监察领域的真诚而独特的文学表达。小说以若干真实案例为原型,有的还是轰动一时的大案要案,这一纪实的底色极易引起读者的关注和阅读的热情,其中积淀着纪检监察及刑事司法制度在社会上得以运行的心理基础,现实感更是可以满足人们对于“反腐”的普遍期待。当然,纪实的特点也会让读者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进而产生更高要求的阅读体验,在这方面,作为一个读者,我觉得《国家监察行动之刺心者》是经得起挑剔的。
作者通过对“八室”办案过程的描述,摹画了一幅当代纪检监察人员的群像。这也是一部向纪检监察人员致敬的作品。随着对纪检监察人员日常工作的描摹,一个个形色各异却有着相同或相似贪腐行为的形象也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
文学与法律的关联由来已久,早在没有成文法的时候,法律就会通过戏剧等形象化的方式去表达,此后,涉及法律的文学作品一直保持着持续的创作。法律包含的悬疑、推理、辩论等对文学构成了吸引力,案件的侦破就是破除悬疑的过程、推理的过程,嫌疑人的追捕险象环生,这些都为文学创作提供着丰富的题材。但用艺术的方式和鲜活的形象讲述反贪反腐的故事,难度则增加了不少。尤其是近年来监察体制改革以后,对纪委监委查处涉嫌违法犯罪的干部设置了更加复杂的程序,文学作品要表现这些,既要符合反贪反腐的现实,符合当时或现时的法律规范,又要有艺术真实的吸引力,也就是说,文学作为一种艺术,要求作品更多是从生活化的人的视角去描述,而涉法文学又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特殊题材的现实要求,这就需要作品强大的叙事能力和表现能力,在文学性与专业性之间寻找最佳结合点。就这方面而言,《国家监察行动之刺心者》无疑是成功的。它将鲜活的文学形象与“无情”的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以及冷静的法治理念糅合在一起,像一首冰与火之歌,在对话的字里行间展示出一幅幅幽晦的人性画面,传递出对贪腐心理的穿透力,给读者以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