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华光(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编辑)
编者按 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它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核心标志。自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首次提到“新质生产力”起,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这一词汇被反复提及,“新质生产力”成为最热门的发展关键词。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那么出版业该如何理解和把握新质生产力?什么是出版业的新质生产力?如何发展出版业的新质生产力?本报特开设“出版业新质生产力”专栏,共议出版业的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共谋出版业以新质生产力为基础的高质量发展之路。首期我们邀请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编辑王华光破题“新质生产力”,后续将陆续发布出版业人士关于这一先进生产力质态的灼见。
新质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是涉及领域新、技术含量高、知识密度大,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是推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不断开拓新局面的强大动力。
对于出版业而言,新质生产力一方面可以在数字出版技术的广泛应用、大数据分析能力的提升、版权运营模式的创新以及跨媒介融合不断拓展中赋能出版业,另一方面又会在新兴业态的飞速发展下,让出版业面临知识产权保护困难,原创动能下降、同质化危机和产业结构颠覆等挑战。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号召,出版业作为国家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不仅要在各产业新质生产力涌动大潮中寻求平衡,更要在激发自身新质生产力潜能中乘风破浪。首先,出版不畏新质生产力。面对科学技术的快速迭代和疫情三年的困扰,出版业在全面复苏的2023年重新焕发了生机,全国图书零售市场码洋增长规模由负转正;中宣部、教育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出版学科专业共建工作的实施意见》,出版智库高质量建设计划持续推进,国家新闻出版署大力推进实施出版融合发展工程,出版业走出一条产学研用融一体推进的良性互动发展路径,深度培育出版行业的新质生产力。同时,出版服务新质生产力。出版作为文化传播的主阵地,扮演着记录传承新技术、以文化搭建融合桥梁的主要角色。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出版要助力科研成果尽快走出实验室,尽快传播、转化到应用层面,只有切实做到培育新产业发展,新人才成长、新业务转型,才能形成新质生产力。另外,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加深,出版也正逐步探索融入全球开放出版的新路径,在确保意识形态安全和避免科技信息隐患的基础上,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保驾护航。未来,出版即是新质生产力。2023年,习近平文化思想首次提出,明确了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在202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全民阅读第11次被提及,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反复被阐释,报告提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将文化产业发展融入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因为它不仅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更是扩大内需、促进消费升级的重要引擎,要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注入新的活力。作为依赖传统纸媒程度较高的行业,如何以科技创新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以新业态新模式引领新消费,建设现代化新型出版集团,是我们必须回答的时代课题。为此,新华文轩设定“推进高质量发展,争创全国一流”的目标,坚持用“心”求新,以“智”提质原则,全力激发供给侧动能、激活文化资源、在推动实现文化生产体系现代化的基础上,推进高质量发展走向纵深。我们坚持初心,依托传统优势,探索求新。走好脚下的路,要坚定还要清醒。出版业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要忽视、放弃传统出版的全部形式,而是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传统内容产业高品质,高严谨的优势,用新技术提升传统经营效能。比如OpenAI,它可以提升审校效率,可以节约宣传成本,可以让出版人腾出更多精力在技术变革的冲击中,坚守对优质内容的追求。有人提出AI对出版的威胁,我认为,它不会淘汰出版从业者,但会制约一部分利用不好AI的从业者,它更不会淘汰出版行业,但可能会成为撬动出版业升级换代的支点,成为颠覆新生代文化认知的开关。我们凝心聚力,打通全产业链,以新求质。要坚决打破产业链条块分割局面,消除“信息孤岛”“数据烟囱”,激活文轩全产业链动能,将文化数据化,将文化数据资产化,将文化体验场景化,积极探索、尝试数字资源建设和应用,尝试培育数字资源新生态,充分发挥数字技术的高链接性和强渗透性,推动数字技术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当下,出版人是新质生产力的服务者和使用者,未来定会是新质生产力的创造者和开拓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