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中国自主知识体系 德国学 侨易学
○全守杰
理解个人精神与环境的互动关系对于文学、历史、哲学、政治和教育等研究意义重大。人的生存、发展无法离开环境,环境对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谈的环境,不只是以泥土、阳光、空气和水等为代表的自然环境,还包括教育制度、文化氛围和政治环境,它们对人的精神变化产生重要影响,甚至让人发生“精神之形变”。这种“形变”是在“物质位移”基础上的“精神质变”。叶隽教授长期从事文化交流史及其相关理论的研究,在德国古典文学、知识史和侨易学等研究领域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叶隽教授新著《德国教养与世界理想——从歌德到马克思》展现了其对研究问题进行跨学科的思考、把握和整合,既能够为读者提供中国德文学科的新理解和新认识,又能够为历史、哲学、政治和教育等学科提供新视角和新方法。
该书内容分为三篇,以制度、器物和文化为主要关注内容。上篇通过对歌德的大学时代与教养形成、马克思的教育背景与德国精神的形变来考察作为制度的教育及其规训意义。中篇通过对歌德、马克思的文学、政治实践过程进行深入的个案研究来考察“作为器物的文学、政治”。下篇结合德国精神史对世界文学、世界公民、世界历史、世界心灵等不同层面的“世界”概念进行深入的分析,并对思维模式的二元论问题进行讨论,以此来探讨“作为文化的世界、思维”。
该书体现了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一种尝试。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对于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来说至关重要,具体到某一个学科领域则体现在对学科元理论与学科发展史的梳理诠释、明确概念逻辑与学科进程,并创新学科方法论。叶隽教授著作《德国学理论初探:以中国现代学术建构为框架》对中国学者150多年来的德国研究作了全面梳理和系统诠释,提出了构建现代中国的“德国学”,这也“象征着中国的德国研究发展到了构建现代中国‘德国学’的新阶段”。邢来顺教授在为《德国教养与世界理想——从歌德到马克思》作的序中指出,叶隽教授在推动建构中国的“德国学”时,显然对中国“德国学”的学科分布状况和发展特点作了跨学科视角的充分了解和掌握,该书“可谓上述‘德国学理论初探’之后对‘德国学’的实践性推进”。《德国教养与世界理想——从歌德到马克思》是叶隽教授在对德国学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以跨学科视角,以侨易的思维看待研究问题,从而建构起理论框架和研究思路。该书以侨易的思维对“德国学”的实践性推进,既是一种理论的运用探索,又是作为创新学科方法的一种实践性尝试。
该书认为人的精神与环境的互动关系是一组链式关系。“物质—精神—社会”是理解人的精神与环境互动的链式关系。侨易意味作为主体的人即迁移主体发生了距离或者位置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异质文化体之间的变迁。在此基础上,作为迁移主体的人的精神层面发生了变化则是质性变化。叶隽教授在对歌德及马克思所进行的教育史梳理和侨易学分析的场域建构中,强调了“政治、文化与社会场域之间的渗透与互动”。《德国教养与世界理想——从歌德到马克思》一书确立了“以文本为田野,以历史为空间,以侨易学为资源……以文学史本位为基本立足点”的研究思路,从而构建了文学史、教育史、政治史、思想史的互动关系的分析路径。该书考察了歌德和马克思这两位“德意志精神领袖”的教育背景、教养形成与精神形变及其文学、政治实践过程,这对于理解个人精神与环境的互动关系具有很强的启发性。
该书基于“取象说易”的侨易学方法对歌德与马克思进行研究。叶隽教授指出,侨易学的基本理念就是因“侨”而“易”,其研究对象就是“侨易现象”。把握这种现象的核心在于理解其侨易过程的迁移与变化。“取象说易”是侨易学的一个基本方法。从研究的样本来说,要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代表性,即以比较典型的侨易现象来分析研究对象。虽然在研究对象的大小上没有具体的选择规则,但是叶隽教授认为应从个案入手,比较容易把握,比如一个具体的人物。正因为如此,《德国教养与世界理想——从歌德到马克思》一书选择了歌德、马克思两位具体人物进行考察研究。叶隽教授通过对大量的相关文本进行搜集和细读,从而清晰地梳理史实,并且注重“以人类学的眼光”来考察文本,将文本所关联的教育史、社会史、思想史等交互印证展现给作者。这种基于个案又上升到思想史层面的分析路径,既凸显了对个案的深入探讨,又超越了偏重从经济和文化的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宏大叙事”。这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丰富和拓展具有重要的启发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