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黑土地保护 粮食安全 梨树模式
○戴荣里
不同时代人类遇到的问题是不相同的,探讨解决各个时代的突发问题,成为学者们研究的路径。从蒙昧时期对大自然的崇拜,到农耕文明时期的利用自然,尝试与自然和谐相处,再到工业文明时期对大自然极端干预,人类逐渐步入以自我为中心的时代。人类中心主义不仅带来了自然环境的恶化,更为人类自身生存带来更多的危害。曾经带给人类无限丰富性的自然,面临着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人口大爆炸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无时不在左右着这个世界的自然。人类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环境危机,众多智者寻求到外星球生存,更多哲学家充满对人类的忧患意识。和哲学家相比,科学家们在不断探索如何拯救地球,他们更渴望通过点滴的努力改变当下的世界。
人类生存离不开粮食,粮食产自耕地,耕地的贫瘠与富饶,直接影响着粮食生产。世界上的耕地占有率很少,而在中国,人均占有耕地则更少。黑土地是耕地中的“大熊猫”,是因其有别于普通耕地的地力确定的。黑土地是在寒冷气候条件下形成的,积攒有大量植被死亡后的腐殖质,其有机含量高、地肥土松,适合农业耕作,素有“一两土、二两油”的美誉。全球总共有四块黑土地,我国的黑土地主要分布在黑吉辽和内蒙古自治区,这些黑土地,一向被称为“大粮仓”,为我国的粮食安全提供了保障。
进入20世纪,昔日黑土地上的田园风光,因自然因素和人为破坏,流失现象严重,进而引发生态环境总体性的变化和粮食产量的减少。人类学家和哲学家关注人类自身的生存问题,侵蚀黑土地问题自然进入他们的视野;但对更多农业科学家和工作者而言,如何保护好黑土地,成为他们经常关注的话题。与瞩目人类未来的哲学家相比,农业科学家更关注耕地保护与粮食产量、农民利益与黑土地对人类持续贡献之间的平衡。从某种意义上说,哲学家更趋向道的探寻,而农业工作者更侧重道与术的结合。《保护耕地中的“大熊猫”——黑土地生态修复》就成为一本为黑土地把脉问诊的图书。
该书三位作者是长年致力黑土地研究和保护的农业工作者。其中两位是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经常与黑土地接触。另一位作者是农大教授,侧重研究保护性耕作的理论和实践。三位农业科技工作者以保护耕地中的“大熊猫”的责任心,将世界上黑土地生态修复保护性耕作的研究应用成果与中国黑土地修复实际情况结合,总结出行之有效的“梨树模式”,在黑土地上进行试验和推广。这本书不只是一本科普书,也真实记录了农业科技工作者对黑土地保护的历史脉络。
作者在书里,放眼全球黑土地保护历史,立足梨树县的黑土地现状,找到了黑土地生态修复“梨树模式”的核心技术在于秸秆覆盖免耕种植,并不断优化、提升。作者详细介绍了“梨树模式”的种植流程和配套施肥技术,提出了选种、合理密植、科学施肥的方法,并对“梨树模式”背景下病虫害的防治提供了具体的操作路径。“梨树模式”由刚起步实验时农民的观望、犹豫,到推广实践中的农民满意,再到粮食产量提高、土地肥力提高,这一模式的推广无疑是十分有益的。
梨树模式是黑土地保护的一种模式,自身需要随着外界的变化而变化。任何事物在发展过程中皆有多种可能,对梨树模式而言,其中所存在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作者没有回避问题,针对秸秆大小行距覆盖影响回温、土壤板结、灌溉、除草等问题,作者也施以相应的对策。
黑土地保护是确保粮食安全的根本,梨树模式是黑土地保护的模式之一,通过反复实验和耕种,人们为黑土地修复找到了很好的路径。该书为广大农民和科技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中国是个人口大国,保证粮食安全无疑是重中之重。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就要呵护耕地,更要注重黑土地生态修复。我国在黑土地上的粮食产量占了全国粮食产量的三分之一,保护黑土地的意义十分重大。该书不仅要成为农业工作者的床头书,也要成为关注人类命运的哲学家的读物。该书既是黑土地保护耕作的记录,也是这个时代农业科学工作者尊重自然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