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作家访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引用 [1]. 侯磊:北京文化组成了我,养育了我 [N].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25-02-21(18). 放大 缩小 默认   
侯磊:北京文化组成了我,养育了我

  ■受访人:侯磊(作家、北京历史文化学者) □采访人:刘思怡(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侯磊是一位80后作家、北京历史文化学者,一直住在北京东城区北新桥一带的胡同内。他自幼在胡同中成长,对老北京的民俗文化有着深刻的记忆和独到的见解。他出版过散文集《北京烟树》,新近出版了北京历史文化方面的散文作品《北京繁华录》。提到创作来源,他表示:“无论是胡同里的家长里短、庙会中的热闹场景,还是戏曲曲艺中的表演,抑或当代人情冷暖、都市变迁……都是我创作的素材和灵感来源。”商报记者最近就作品和北京民俗的相关内容对他进行了专访。

  □你近期出版了一本散文合集,能介绍一下收录的作品吗?

  ■《北京繁华录》分成“醉太平”“集贤宾”“清平乐”三个部分,我用了戏曲中的三个曲牌名作为栏目名,每处名下收若干篇。“醉太平”收录风物万象,“集贤宾”收录文人雅士,“清平乐”收录戏曲曲艺等,整体上承接2018年出版的散文集《声色野记》。我主张散文要有文体意识,即在文学手法上的实验和创新,比如语言、结构、叙述艺术、各种技巧等。自古文学大师皆是文体家,无一不是在文体上有过贡献。另外我主张“实践派”写作,即你笔下的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戏曲民俗……一定要真会才能下笔,学科细分把写论文和能艺术实践变成了两拨人,产生了很多做不了古诗词的古文教授,不能登台的戏曲理论家,不会书画的书画鉴赏家,拍照水平堪忧的老照片研究家……这是很荒诞的事,因为古人皆是在数十年的实践之上才写作的。

  □在你看来,胡同文化中的哪些元素至今仍深刻影响着北京人的生活方式?

  ■北京城方方正正,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胡同与四合院,是城市的脉络。在胡同生活中,四合院往往居住着一个大家庭,数代同堂,因此所谓的规矩,不过是一种中式生活的秩序感,如何让几十口人在几进的院子内,平稳安逸地生活下去。

  古人制定了一系列的条例,皆是道法自然,顺应天时。晚辈需早起向长辈请安问好;用餐时,座位的排序、餐具的使用、菜品的选择都遵照礼制与节令,就是穷讲究,再穷也得讲究嘛。在这种秩序的约束下,每个人都清楚自己的角色和职责,各安其分,所有人都按这一套来,谁也没意见。可见古人的三观是统一的,不像现在是多元的。

  过去北京人请客吃饭,带您游赏等,一般不征求客人的意见,而是遵从东道主来安排:谈生意去鸿宾楼,有好事了去致美楼,考试考中了去泰丰楼(在南方就去状元楼)……四月份大觉寺赏玉兰,五月份法源寺赏丁香,六七月份中山公园赏牡丹,秋天到玉渊潭里烤肉(现在不行了)……春天吃春饼、游二闸,秋天涮锅子、爬香山,一下雪就奔北海静心斋……不征求客人的逻辑在于,我把最好的东西分享给您,这种“最好”不是我说的,是历来公认的。即北京人坚信世界上存在客观的“真理”,谁离“真理”越近,谁就越君子,越远就越小人。可见“真理”是大于个人情感的。北京人是讲理的,哪怕不文明的人也跟您讲理,讲歪理。

  这种秩序感深深烙印在北京人心里,形成了一种相对保守的文化风气。在教育与职业选择方面,许多北京家长愿意让子女选理工科,好就业,更实用;倾向子女在北京本地读大学,毕业就进体制……担心子女外出经商风险大,与外地人结婚可能有文化差异等。尽管北京文化底蕴深厚,但在过去,很多家长不鼓励子女搞文艺工作,难以保证稳定收入和社会地位。

  □北京民俗对你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对于我而言,北京民俗并非是一种抽象的概念,而是真实的生活点滴。什刹海、南锣鼓巷、烟袋斜街等地,并非是旅游景点,而是童年记忆的家园。无论是胡同里的家长里短、庙会中的热闹场景,还是戏曲曲艺中的表演,抑或当代人情冷暖、都市变迁……都是我创作的素材和灵感来源。在家中还是14寸黑白电视机时,只有中央一、中央二和北京台。晚上6点钟一准看田连元的评书《杨家将》。奶奶虽文化程度不高,但每当电视中播放京剧时,她就给我讲:“这包公啊,他把他侄子都铡啦(铡包勉)!”我看戏是先看武戏,看《八大锤》,陆文龙手使双枪真是厉害,四个使锤的都干不过他。在我的成长中,首先接触了这些,长大后才选择写作。这不是我刻意选择的,是北京文化组成了我,养育了我。

  对北京民俗感兴趣,也有家庭缘故。1948年,我的曾祖父去世了,当时的家位于南锣鼓巷旁的黑芝麻胡同。从小到大,我的姑姑大爷们总是给我讲起曾祖父的那场葬礼,那是内三区(当时北平分为内城七区外城五区)出的一场很为轰动的大殡,各种老一套都带着。最奇怪的一个礼俗,是全家人送葬回家后,在家门口摆一个水盆,水盆里放上一把菜刀,每走过一个人,要从水盆上迈过去,并把菜刀翻个面。直至1984年,我的祖父去世了,照样迈水盆,给菜刀翻面,我母亲刚嫁过来两年,她从没见过这个,看得都惊讶了。

  更有幸的是我结识了北方昆曲剧院的张卫东先生,跟随他学昆曲及单弦八角鼓长达10余年。张老师还带着我们实践民俗,端午节祭屈原,带着我们吟诵《九歌》或《湘夫人》,七夕乞巧拜织女,八月十五祭月,拜月宫和兔儿爷……都带着我们把整场活动走一遍,这样方能了解古人每个行为的含义。所有的礼仪和程序不论再怎么严格,都可以应时当令加以变通的,做不到没关系,心到了就行。

  我始终坚信,要想真正书写文艺方面的某一领域,必须先成为一名实践者。无论是戏曲、曲艺、民俗,还是书法、绘画、音乐、武术、美食、收藏等,都是既要能实践,又要能写文章,现在因为学科细分,使得文艺领域搞理论与实践的成了两拨人。会写论文的上不了台,能上台的写不了论文,过去这都是同一拨人。理想状态下,比如编校每篇戏曲、曲艺方面的文章,最好作者能附上自己的演出录像;写美食文章的作者,最好能下厨给大家炒一桌,这样交流方便。我希望在写作中能做到知行合一。

  □对现在北京民俗兴趣渐淡的现象,你认为怎样能重新唤起大众对本土民俗文化的热爱?

  ■民俗并非一成不变的,它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文化现象。有怎样的社会,就有怎样的民俗。民俗与非遗不一样,民俗是日常生活中的习惯,是活着的,而非遗则是日渐淡出日常,无法靠其自负盈亏来运转的习俗或技艺。不是所有的民俗都会成为非遗,非遗需要保护,民俗需要变化。

  传统文化的根在于儒家文化所倡导的价值观、道德观和伦理观,是北京民俗的思想源泉。因此,把我们的社会打造成一个儒雅的、审美的、书香的社会,让社会成为文明与文化的温床,不要以丑为美、黑白不分,自然会有更好的、文明的民俗出现,传统文化也自然得到继承与发扬了。

  在创作中,我希望能在散文艺术上有一定的实验和创新,也会通过自己的作品,让更多的人了解北京、热爱北京,从学术上唤起对北京文化的挖掘和研究。在生活中展望北京未来的发展和走向,也祝愿大家在北京都过得诗意又幸福。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专题
   第03版:资讯
   第04版:年度好书/广告
   第05版:年度好书/广告
   第06版:分销新视野/电商平台
   第07版:分销新视野/电商平台
   第08版:综合
   第09版:商报·奥示数据
   第10版:商报·奥示数据
   第11版:出版报道/编客会精华
   第12版:出版报道/编客会精华
   第13版:奇迹童书大赏
   第14版:奇迹童书大赏
   第15版:世界出版
   第16版:行情报告
   第17版:业者论坛
   第18版:作家访谈
   第19版:业者论坛
   第20版:精品精荐
   第21版:中缝
   第22版:中缝
王计兵:人人手持一束光,照亮人间烟火
侯磊:北京文化组成了我,养育了我
黎幺:旅行就像辩证法,可以反观我们的故乡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作家访谈18侯磊:北京文化组成了我,养育了我 2025-02-21 2 2025年02月2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