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闯
国有企业是服务国家战略、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是贯彻执行国家战略部署的重要力量。因此国有企业在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中理应发挥重要的战略支撑作用。国有企业推动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存在怎样的机理和路径?如何促使北京市国有企业形成“高精尖”自我升级优化机制等问题亟须系统性解构。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范合君教授等完成的《北京市国有企业推动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的路径研究》一书聚焦于北京市国有企业的“高精尖”实践逻辑,从产业内涵、配套政策、产业生态等方面系统回顾了北京市“高精尖”产业的发展脉络,并针对北京市国有企业推动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产业升级路径、区域产业布局优化、自我发展机制以及自主创新机理等问题进行重点研究。《北京市国有企业推动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的路径研究》具有较强学术创新性以及实践引领性,无论是创新理念,还是实践路径,该著作以深入浅出的方式进行了详尽的探讨。图书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从政策、产业、企业三个层面,提炼出国有企业推进“高精尖”产业发展的机制和路径。在政策层面,基于“资源基础—能力提升—目标引领”的政策逻辑,从财政、税收、土地、人才、科技创新等方面提出了国有企业推动“高精尖”经济结构的激励机制和退出机制。在产业层面,从技术研究、空间布局、重点领域等角度提出了不同高精尖产业下的国有企业的优化升级路径。在企业层面,通过案例研究法,以京东方为样本解构国有企业的创新突破机理。通过揭示京东方在地方国有企业的体制背景下如何实现自主创新,以及其领导人的企业家精神如何影响企业的自主创新,总结提炼出创始人企业家精神、初创团队和高管团队和企业自主创新的辐射型机理模型。
二是多维评价体系的构建与“产业—空间”双维分析的深度融合。首先,该书突破传统单一维度的评价范式,基于生产经营(工业总产值、高新技术企业数目、高新技术企业利润总额)、从业人员(从业人员期末人数、研究开发人员数量)和研发创新(当年专利申请数、当年专利授权数)三个核心维度,构建包含八项基础指标的“高精尖”经济结构评价体系。其次,聚焦节能环保、医药健康、新材料、科技服务、集成电路、智能装备、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软件和信息服务、人工智能十大高精尖产业,从盈利能力、创新能力和投资规模维度揭示了国有企业“高精尖”产业生态的布局特征。并且,从经济规模、经济质量及特色产业维度厘清了国有企业“高精尖”产业区域布局的空间结构。针对产业生态及空间结构的双重探索进一步拓展了国有资本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的理论维度。
总体而言,《北京市国有企业推动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的路径研究》对北京市国有企业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的推进之路进行了系统且细致的呈现。全书以问题为导向,既未陷入空泛的理论推演,亦未停留于现象描述,而是基于“现实考察—理论分析—路径设计”的递进逻辑,解剖北京市国有企业对“高精尖”经济结构的微观赋能机理,并揭示构建过程中“政府—市场—企业”三元主体的协同逻辑,研究结论为北京市国有企业改革实践提供服务,为政府决策部门提供政策建议。
(作者为博士生导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工商管理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工商管理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研究方向为公司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