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老友交新朋,谈版权话合作,重展示求实效……五天的忙碌与收获后,中外出版人依依话别,共同期待、酝酿下一届BIBF的精彩。令人欣喜的版贸数字背后,我们更感受到BIBF的新气象、新热点、新思考。本报今日以12个版的篇幅,分出版集团、数字出版、教育专业大众出版、版权、馆配、民营、海外、营销观察、主宾国作家与文化等视角,聚焦2011BIBF中外参展商“做什么新什么想什么”。
新气象一:国际化水准提升
据组委会统计,本届BIBF吸引了来自60个国家和地区的2015家中外出版机构,其中海外参展商(含港台)1080家,海外传统出版物展区的展台数达596个,较去年增长18%。比参展商和展位数量更重要的,是海外参展商对BIBF这一平台的国际性的日渐认可。
记者注意到,培生教育、哈珀·柯林斯、麦格劳-希尔、励德·爱思唯尔、霍顿·米夫林·哈考特、圣智学习、麦克米伦、施普林格、讲谈社、小学馆等世界知名出版机构悉数参展;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和亚美尼亚首次设立了国家展台;亚太书商协会、亚非图书协会、沙迦国际书展、希腊国家图书中心、尼日利亚国际书展、平壤国际科技图书展览会、爱尔兰文学交流会等亦有设展。不论是BIBF的常客,还是新面孔,无不踊跃展示自己的出版理念和产品,寻找商机。而国内出版商在活动策划、产品推介、版权洽谈等方面,国际化的痕迹正越来越显著。正如新闻出版总署对外交流与合作司司长张福海所说,有更多的出版单位带来更多适合国际市场销售的图书,版权贸易更加有针对性。
在一些受聘担任“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顾问的国际出版界专业人士眼里,中国出版“走出去”正从“外宣”向“政府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运作”的运营模式转变,出版企业在外向型出版方面焕发出了新的活力,并带动了海外出版商积极参与的热情。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全球首席执行官潘仕勋介绍说,早在2009年,该社就开始设立“剑桥中国文库”,目前已翻译完成了多部作品,如30卷的《中华文明史》已出版20卷,2012年3月将全部出版。企鹅集团2005年首次选定了中国作家姜戎的长篇小说《狼图腾》,2007年底全球同步出版并大获成功,此后又陆续出版了虹影、王刚、王晓方等众多作家的作品。
新气象二:“航母”竞逐国际市场
本届BIBF,代表国家出版力量的中国出版集团、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中国科技出版传媒集团首次齐齐亮相,不论是展馆大门口的特大号立方体展示位,还是展馆内气势逼人的特装展位,“国家队”的气场一路扑面而来,每家集团旗下集聚的优势出版品牌和出版资源,更是让业界暗自艳羡。
三大国字头大鳄之外,地方出版集团特别是上市、拟上市集团的竞争趋烈之势不言自明,从各家特装展位上的宣传语即可见一斑——凤凰出版集团“努力成为全国文化产业重要的战略投资者,努力成为享誉世界的出版企业”,时代出版传媒“读书是全球的享受,合作是时代的旋律”,中南出版传媒集团“多介质传播文明,全流程创造价值”,南方出版传媒“打造中国最具活力和成长性的出版传媒企业”,以及重组后首次参加BIBF的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努力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文化脊梁,把心交给读者”等等,无不表达出企业做大做强的迫切诉求。而为了寻求更稳定、更广阔的国际合作空间,不少出版集团积极创新模式,时代出版的国际姊妹出版社、浙江出版集团与日本电话电报株式会社签约开展手机漫画业务等,都彰显了立足国内、面向国际市场的雄心。
除传统出版外,各大出版集团纷纷在数字出版展区设立展位,显示出国有力量对新技术的重视。中国出版集团旗下大佳网在展会现场设视频访谈间,广邀各路作家和出版从业者进行直播访谈;中国国际出版集团不仅展示了旗下超过8种期刊的iPad版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等数本图书专门针对iPad的应用,甚至打出了“iPad化”的口号;中国作家出版集团承办的“中国作家馆”以“数字出版”和“网络文学”为开馆仪式的主题;河北出版传媒集团以巨大的LED屏,循环展示其数字出版产品。
(下转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