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中国阅读周报·文化·人物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游走在先锋与传统之间的巴恩斯
朱利安·巴恩斯 1946年生, 毕业于牛津大学,英国当代著名作家。曾参与《牛津英语辞典》的编纂,做过多年的文学编辑和评论工作。著有《10又1/2章世界史》、《柠檬桌子》、《福楼拜的鹦鹉》、《终结的感觉》等。
《终结的感觉》 [英]朱利安·巴恩斯著 郭国良译/译林出版社 2012年7月版/ 29.80元
  近日,英国当代文坛三巨头之一朱利安·巴恩斯的小说《终结的感觉》与《柠檬桌子》中文精装版由译林出版社推出。20年前,巴恩斯享誉大西洋彼岸,他向来迷恋技术同时又质疑技术,喜欢法国的新小说风格,却又深藏着英国的保守传统。为了让大众更好地了解这个游走在激进与保守的小说家,本刊专访了中国社科院文学所所长陆建德教授。

  ■受访人:陆建德(中国社科院教授) □采访人:唐追远(商报实习记者)

  □可能对一些读者来说,巴恩斯是个相对陌生一点的名字,首先请您向读者介绍一下好吗?

  ■我觉得巴恩斯虽然现在是中年偏老,但他在1990年代的时候,就有很显著的地位,这与他当时的作品《福楼拜的鹦鹉》的影响有关。他大学读的是法国文学理论,毕业后再进入小说创作领域,这使他的风格与众不同。巴恩斯很喜欢福楼拜,我们知道福楼拜有个重要的特征——每一个字都很讲究,有时候尽管作品篇幅不大,他还是要花大量的时间找到最合适的表达,可以说,他的创作是一种推敲的艺术。与福楼拜一样,巴恩斯也很讲究措辞。我以前读过巴恩斯的一篇小说,是1990年代编的。20年前,国内就有些学者很看好巴恩斯,甚至有人专门介绍他的作品《福楼拜的鹦鹉》。我在最早的时候也特别注意,这次看到郭老师有机会把他的两个作品翻译过来,并由译林出版社出版,我非常高兴。巴恩斯是英国当代小说家里面中坚力量的代表之一,如果以后某一天他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我也不会感到惊讶的,《终结的感觉》是获得了布克奖的。

  □布克奖与诺贝尔文学奖有什么区别?

  ■布克奖可能从1969年就开始了,它跟诺贝尔文学奖不同。其一,参赛作品必须是英国小说,作者要有英联邦的背景;其二,布克奖的评委会每年在更换,2011年布克奖评委的主任是一位女士,原先居然是一个情报部门的负责人;其三,与诺贝尔文学奖青睐长篇小说不同,布克奖不怎么在乎篇幅长短,有不少得过布克奖的小说篇幅其实都很短,有一个女作家60岁以后才创作,她的每一部作品都非常短,也得过布克奖,所以最终还要看小说本身是否成熟,总的来看,布克奖评出来的作品都很不错。

  □《终结的感觉》是对于回忆的思考,这本小说里面有包含着某种道德问题吗?

  ■我们一般说到道德,都会想起道学家,其实并非如此。科恩斯早期有一部作品,是说一个小姑娘才十二三岁,就有很高的道学家倾向,实际上,这样的人活得很累,她在老年的时候醒悟过来了,便去忏悔、赎罪。《终结的感觉》这部小说也是这样的,对道德伦理进行深刻的反思,它常在大家习以为常的地方发问——叩击心灵,换一种的说法,这其实是在追问我们应该如何生活。

  □相对早期作品的“炫技”,《终结的感觉》似乎多了一些人文关怀,能谈谈巴恩斯的风格的变化吗?

  ■巴恩斯早期受到法国新小说流派影响,《福楼拜的鹦鹉》非常明显,也不能说完全是炫技,作家有自己表达的方式。比如在处理一些敏感的问题,肯定要用小说的笔法来写,因为如果直接挑战权威,那显然是不妥的。打个比方说,对恐怖主义的理解,用小说的手法来呈现自己的观点,是比较合适的。当代不少小说家都如此,其背后有一个相对来说不太正统的观念——对国际事物、对政治异于主流的看法,他们通过小说的方法呈现。所以说,技巧背后也有一些客观的原因,他们认为这样表达比较合适,尽管他们不专门研究政治,但毕竟要关切这个世界上发生的一些事情,要有着直接的对话。至于巴恩斯,早期的文风确实有些晦涩,但他的风格一直都在变化。我记得以前他写过一篇小说,篇幅很短,是说1980年代末的东欧剧变,这篇小说就完全是现实主义的写法,没有任何炫技成分,之后又有新的变化,但并意味着他就顺着这个路走,说不定过几年又会给我们惊喜,又走到另外的路子上去。

  □身为英国作家的巴恩斯,似乎有些法国文化的影子?

  ■英国作家非常抵制法国的文学理论,这是他们比较可爱的一面,不易被其他的东西影响。如果说英国人保守,就是这个意义上。但英国也是一个出怪人的国家,1960年代的时候也出现过非常激进的小说家,他们用全新的行为方式,一本书一页一页是可以随便置换顺序,不是装订起来的,是散的。这种做法背后可能受到法国的新小说影响,认为文本出来以后,应该开放的,读者可以直接参与阅读,甚至再创作的。像巴恩斯的《福楼拜鹦鹉》,就是读者可以参与修改的,这就是有一些法国文化的影子。

  □通过巴恩斯这个案例,你怎么看待中国作家与外国文化传统的关系?

  ■中国当代的作家实际上外国作品也读得比较多,但是他们跟新文化运动期间老一辈作家相比,有一个特点,老一辈作家既是翻译家又是作家,比如我们看鲁迅、矛盾、巴金清一色全是,而中国当代的作家读外国作品更多的是通过翻译。作品经过翻译后,我们可以说它们有很多缺陷。如果作家在外文上有很深的造诣的话,就不会存在这个问题了,直接阅读可能会呈现新的面貌。当然,并不是说中国作家一定要把外国文学作为重要参考,才会出好作品,这是不一定的。哪怕立足中国本土,也需要与自身保持距离,跳出来看看,这样的话,会给本土的传统带来一种新鲜的活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分销视野
   第03版:专业出版
   第04版:广告
   第05版:中国传媒周报
   第06版:中国传媒周报·数字期刊
   第07版:中国传媒周报·国际
   第08版:中国传媒周报·市场
   第09版:中国阅读周报
   第10版:中国阅读周报·文化·关注
   第11版:中国阅读周报·文化·人物
   第12版:中国阅读周报·思想·科学
   第13版:中国阅读周报·小说
   第14版:中国阅读周报·非小说
   第15版:中国阅读周报·生活
   第16版:中国阅读周报·文史·童书
《追日》以全球视野关注科学家之间的食物链
作家新作
游走在先锋与传统之间的巴恩斯
九夜茴: 李少红导演是《花开半夏》最好的归宿
寇研:偶尔暧昧,偶尔赤裸
中国图书商报中国阅读周报·文化·人物11游走在先锋与传统之间的巴恩斯 2012-09-11 2 2012年09月1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