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 磊(书评人)
知道寇研,是3年前的事情。当时,我们同在《济南时报》开专栏。她的专栏唤作“小道杂记”,我的专栏取名“述异杂记”。后来,我们又同在《羊城晚报》开专栏。有一次,编辑发稿时把我们两个人的稿子颠倒了,我的稿子署名“寇研”,她的也被“偷冯换寇”。从那以后,就开始盯她的稍。
相对于我而言,她很小,小我好几岁。论文字,却真的是行中好手(不能多说,说多了有互相吹捧的嫌疑)。
3年来,我们彼此互相知道,却从来没有碰过面,甚至没有通过QQ和MSN私聊过。直到有一天,她的小书《思奔》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我才发现文字丛林里的较为全面的寇研。
截至目前,关于这位专栏好手,我知道的信息如下:女,居住在某西部城市,父母都是知识分子。大学毕业后,寇研选择在家作一枚宅女,破釜沉舟专事写作。其文字老辣,不让胡子头发都雪白的老头儿们。喜欢在文史和哲学的丛林里偶尔打猎,至于是否猎到了美好的幸福生活有待观察……
在我看来,随笔其实是比较难写的一种文字。盖当今社会,混个诗人或作家的名头并不难。难的是,能够拿出有分量的东西。诗人写诗,随便写几行,即使散文化到口水的地步,仍然可以腆着脸说是“口语诗”。散文家写写小资情调,再不然到博物馆去逛一圈,回来感叹时光荏苒,眨眼间已过千年……这类文字,太容易写了。混个名堂,或者走走门子,到官方机构弄个理事、委员什么的都不是什么难事。
与诗歌、散文相比,随笔的情况要复杂一些。写随笔的人,需要有丰富的积淀,还要有充足的灵感。没有灵感的文字,说白了就是在贩卖掌故。这类文字,可鄙。除了有料,随笔写作还要有思想深度。插科打诨也罢,板着脸谈谈道德理想也罢,得有让人信服的深度。没有深度的随笔,其实是散沙一盘,贻笑大方。
随笔作家是杂家。写这类文字,对知识储备的要求很高。即使不能透彻了解数千年世界文化史,至少也应该对人类文明的遗产抱有足够的敬意。否则,那绝不是随笔。写出的东西,叫扯淡。
我自己偶尔在媒体开开专栏,也去研究一下别人写的东西。香港的专栏类文字,流于琐屑。内地的专栏,虽然起步较晚,却自有特色。论原因,盖自1980年代以来,内地有纯文学领域的积淀,还有过一段时间的读书热潮。所以,虽然教育程度不能超过香港,却有绝对数量的受体——合格的读者存在。偶尔我也对人说,我们这个时代,最好的位置留给评论家;第二把交椅,应该留给严肃的随笔作家。虽然,无论思想深度还是艺术风格,我们的文字都还有待进步。
寇研的《思奔》,在我看来,可以用八个字概括:“偶尔暧昧,偶尔赤裸。”她的文字,是有足够的读者的。不仅如此,她的文字,同样也有足够的趣味。——一篇优秀的专栏文字,应该有料、有趣,此二者之外,还要有味。这个味道,不是学究气,更不是江湖气。而是经得起推敲,耐得住寂寞的文化味。
这本《思奔》,最值得关注的是谈论男女关系。男女关系,在我们这样一个国度,男人写来,比如我,容易被人骂作耍流氓。但是,在女人写来,则是十足的前卫。——世风使然,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寇研谈男女,就像饕餮之徒谈吃饭。自然、从容、落落大方。尽管偶尔也惊世骇俗,却绝对让人有恍然大悟之感。古往今来,男女之大防、授受不亲的把戏,说到底就是为了告诉你果子虽然好吃,但是不可敞开肚皮随便吃。至于为什么不可随便吃,制定游戏规则的人不告诉你。只是说,“很危险,很危险”。男女关系究竟有什么危险?这问题得到60岁以后才有答案。不过,那时候你想爱都不成了。一代代人,就这么荒唐下去、浪费下去。
寇研,有一条或暧昧或赤裸的哲学家小道。这小道的尽头,是一本小书,取名《思奔》,其实是思想在狂奔。当然,你说思想在裸奔,我觉得也够时尚。
《思奔:在历史与八卦之间》寇研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8月版/25.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