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新媒体的发展,使传统阅读方式经历深刻转变,同时也为传统期刊再造自身核心资产和提升竞争力提供了机遇和条件。文摘期刊的核心资产包括内容品质、作者资源、读者群、编辑团队以及品牌形象5个方面。作为一种特点鲜明的传统出版物,在数字出版大潮中,文摘期刊必须下决心花大力气再造自身的核心资产,从而谋求在媒体变革以及文化产业转型的环境中有所作为。
利用数据库技术再造内容平台
当前,国内广播、电视、报纸等内容制作领域已基本普及基于互联网的信息化采编系统,在图书出版,特别是期刊行业也已经有很多刊社采用了相关技术。在采编流程软件以及文档数据库方面,相关技术也已非常成熟,无论是基于C/S或B/S架构的采编、发布系统,还是以SQL Server、Oracle、Sybase等为核心的大型数据库,都为期刊社的内容管理和制作,提供了更好的解决方案。特色鲜明的大众文摘类期刊,将这些成熟的信息技术运用到自身的编辑实践中来,必将会极大地推动编辑创新。
对文摘期刊来说,内容资源数据库本质上是一个稿件的统一发布、检索、存储平台。凭借内容资源数据库可以有效避免编辑的重复劳动,克服稿件同质化难题,突破“缺乏创新,亦步亦趋,形同克隆”这一文摘期刊的通病,更加高效、便捷地凸显自己的内容特色。更重要的是,内容数据库的建设可以为稿件资源多次使用奠定基础,突破发展数字化阅读产品时所遭遇的内容瓶颈。
基于内容资源数据库平台,不仅传统的出版部门内部可以互通稿件资源,重要的是数字新媒体部门将藉此拥有源源不断的海量内容支持。不仅为刊社推出专题图书、增刊、MOOK书提供便利,而且内容网站、电子杂志、手机报,以及各种移动终端应用程序等新媒体产品也藉此具有了强大的内容后台。
内容数据库的建设,为理论上无限的阅读产品品类扩张打下基础。这样便能够十分便捷高效地利用各种文章内容进行拆分、整合、编辑、策划,做出“长尾”的产品,最大化地满足最多的读者,从而实现克里斯·安德森所说的“长尾”效益。
围绕版权经营凝聚作者资源
缺乏原创内容以及版权授权一直是文摘期刊的短板,这一点在数字出版环境下尤其突出。数字阅读产品的版权直接关系到数字出版的盈利模式。围绕数字内容的版权之争已经上升为未来出版业发展的关键之争。对于传统刊社而言,“内容为王”始终是不二之选,而现阶段“内容为王”已进一步明确为“版权为王”。
在发展新媒体阅读产品的实践中,文摘期刊和渠道商、硬件商面临着同样的版权缺失困境。没有自身拥有版权的内容,在推出数字化阅读产品时必然举步维艰,并伴生巨大的法律风险,最终难以有效赢利。在数字出版的激烈竞争中,文摘期刊似乎没有什么不可替代的资产和独一无二的竞争力。相反,数字出版所带来的知识产权立法甚至可能“误伤”文摘期刊,从而大大提高文摘期刊的内容成本和行业门槛。
面对如此困境,文摘期刊必须努力转换自己的身份,赋予自身新的角色功能,从过去单纯的作品使用,拓展到版权代理和经营,尤其是“经营”数字出版环境下相关文字作品的数字版权。2012年4月公布的《著作权法》修改草案由于引入“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这一新的利益主体引起广泛争议,而相关专家随后则建议,可以适当引入竞争机制,即著作权人有权委托其他组织转付使用费,以避免单一代理组织形成“垄断”,最终提升著作权集体管理行为的效率和水平。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修改草案第二稿)》的公布,对著作权集体管理行为有了进一步的限定和规范,但并没有明确集体管理组织成立的相关规定,在引起争议的同时,也让我们对未来文字作品的版权运营空间产生无限遐想。
重视读者体验强化用户粘性
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曾不止一次宣称:亚马逊的企业宗旨就是不断提升“客户体验”。对于期刊出版企业来说,“客户体验”就是“读者体验”。这不简单等同于过去业内针对书报刊内容常说的“阅读体验”,而是一个涵盖了宣传策划、内容编辑、品牌传播、发行销售、阅读反馈等消费全流程的立体体验。
对文摘期刊来说,具体的做法是在提供丰富而精彩的阅读内容的同时,一方面强化传统的服务方式和渠道,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以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建立专门的“客服”团队,管理好建立在真实有效用户资料之上的“读者数据库”,通过对用户行为即“读者行为”的分析,有针对性地对每份期刊、每个客户端、每个数字阅读产品背后的每一位消费者展开服务和营销。
“用户”不仅是读者,更包括“作者”。支付转载稿酬和就作品内容进行及时而充分的沟通是服务作者的应有之义。同时还要致力于为作者享有著作权的作品谋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和作者一起寻求数字出版环境下文字作品著作权保护和价值实现的最佳路径,是提升期刊“自有内容”的关键,也是增强“作者粘性”的根本路径。
数字出版时代,文摘期刊最核心的资产是“用户”,与此相关联的核心竞争力是服务。不同的期刊社明里是拼“资源”,实质上是比服务。数字时代的文摘期刊,如果要向互联网发展,那么首先应该培养近似于互联网公司的服务意识,以此来留住读者、发展读者、成就读者,增强自身的用户粘性,最终拥有数字出版时代蕴藏无限商机与财富的“用户资源”。
创新品牌形象引领文摘发展
品牌给予期刊创新的空间,期刊的创新同时又在反哺品牌。《青年文摘》30年最核心的品牌文化之一便是创新。创新求变一直是摆在一代又一代《青年文摘》编辑人面前的重大课题。2004年以来,《青年文摘》开始关注新媒体的兴起以及青少年阅读趣味的新变化,通过竞合与自新,实施编辑创新,不断满足读者个性化、多元化的阅读需求。2007年至今,借助网络新媒体的发展,《青年文摘》不断升级改版自己的官方门户网站,形成了由主站、论坛、在线阅读三个平台组成的立体空间,目前注册用户超过50万,日均访问用户约6000人次,内容超过10万条,不仅服务于企业信息和产品的展示,而且也成为内容分享、社交互动的社区平台。
此外,电子杂志《青年文摘·快点》、有声杂志《青年文摘·播》,也在统一品牌下得到了飞速发展,通过借力腾讯读书频道、汉王、悦读网、龙源期刊网等互联网以及终端媒介走到了广大读者身边。同时,通过强强联合,《青年文摘》与中国移动浙江阅读基地合作推出的《青年文摘手机报》,运营近2年来,累计订阅用户超过100万,目前每月固定订阅用户近20万,形成了强有力的品牌辐射力和富有潜力的营销空间。
无论是电子杂志还是手机报产品,这些新媒体阅读产品在自身广泛推广的同时,也进一步传播并丰富了“青年文摘”这一母品牌,使广大读者认识和感知到“青年文摘”品牌中不仅有“情感”和“励志”,而且也具有“时尚”、“流行”等崭新的“创新”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