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报记者 晓 雪
2010年6月18日,《纳米研究》得到了第一个影响因子4.370。在114种被SCI索引的国内期刊中,排名第2位,成为一匹真正的“黑马”;2011年6月28日,影响因子为5.071,比2010年增加了0.701;2012年6月29日,又大踏步向前迈进了一步,影响因子上升为6.970。
《纳米研究》是由清华大学主办,施普林格出版集团(Springer)和清华大学出版社共同出版和发行的一份英文学术期刊,创刊于2008年7月。主要发表纳米研究领域世界一流科研机构原创性的科研论文和世界一流科学家撰写的权威性、全面性的评论文章。主编为斯坦福大学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戴宏杰和清华大学薛其坤院士,清华大学李亚栋院士和浙江大学彭笑刚教授任副主编。
《纳米研究》从创刊就定下了成为国际一流期刊的目标,第一步就是要进入SCI,为此,采取了国际化出版的现代模式,编委、作者和审稿人均实现国际化。
2007年,清华大学出版社与施普林格公司签订了关于合作出版英文期刊的协议,由清华大学出版社承担期刊的组稿、编辑及出版工作,施普林格负责期刊在海外的发行。经过和施普林格商讨,确定2008年和2009年的两年时间内,期刊采用开放获取(Open Access,OA)模式。《纳米研究》成为我国国内第一份在国际上采取开放获取模式的期刊。所谓开放获取,即由作者、出版者或者机构出资维持期刊的网络出版,以便读者免费下载。在开放获取模式下,期刊的读者量比没有开放的期刊大,因此,开放获取对扩大期刊的影响有很大帮助。
创办国际高水平的英文学术期刊,编委会要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成员来自于中国之外的大学或者学术科研机构。因此,《纳米研究》在确立编委会之前,考虑哪些国家和地区在该领域研究工作比较先进,就从这些国际和地区中选择编委。这些编委均是该研究领域的领头人、该领域学术前沿的专家学者,有能力影响到一批人投稿、吸引到一批人愿意投入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做期刊工作、给期刊提出好的意见和建议、为期刊投稿、帮助期刊约稿等。创刊时,期刊编委会人员共39人(不包括主编和副主编),其中来自中国内地的编委7名,其他编委分别来自于美国、德国、英国、韩国、日本等,所有编委均是工作在世界纳米研究前沿领域的顶级科学家。
同时,《纳米研究》也吸引了一批世界一流的审稿专家和作者。1600多名审稿人来自世界近40个国家和地区。从作者单位看,很多来自于世界一流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如麻省理工学院、伯克利、斯坦福大学、剑桥大学、汉堡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南洋理工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等。
国际上的英文学术期刊一般都采用网络投稿系统、数字出版和销售平台;期刊文章主要通过互联网销售,而不是采用纸版的方式。《纳米研究》采用网上投稿系统,全部稿件均须通过互联网提交。利用该系统,期刊的任一编辑、作者、审稿专家等均可实时获知任一稿件的状态,从而保证期刊所有文章都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处理,不会造成稿件处理的延误。
作为《纳米研究》的出版方,清华大学出版社以转企改制为契机,全面提高期刊出版的运作水平。清华大学出版社在转制的过程中,牢牢把握打造精品这条主线,坚持把《纳米研究》打造为精品科技期刊,并持续投入了大量的物力和人力。为了办好期刊,在出版社内部,编辑、设计、印制、营销、网站等多个环节都始终保持了高度的衔接和高效的运作,相关工作人员加班加点工作,配合国外的主编、编委、作者,使时差的影响几乎不存在。为了《纳米研究》进入SCI并且保持高影响因子,出版社还补充招聘了纳米学科的专业编辑,目前仍然在补充相关人力资源。出版社的企业运作模式保障了期刊初创期的高强度运转,使一些好的措施能在第一时间得以迅速贯彻,并始终把国际化的精品意识渗透到整个出版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