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年初以来,“古籍”两字几度在网络上蹿红,进入社会大众的视野。仅是6月份,先有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联袂南京图书馆以2.16亿元的天价成功竞拍“过云楼藏书”,创下古籍拍卖的世界纪录,成为2012年“春拍”的焦点;后有河南图书馆“古籍书库23年只修过水管,50万册古籍半数受损”的报道,网上反响强烈。
众所周知,传统文化保护体系主要有三类:一是针对文物的博物馆保护体系;二是针对传统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而最不受重视导致保护力度最薄弱就是文献价值和文物价值兼具的古籍。一方面古籍本身具有珍贵的文物价值需大力保护,另一方面古籍所具有的文献价值更值得开发利用。古籍保护呼唤业界以及社会各界的进一步关注和支持。就在2012年8月25日,由文化部主办,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承办的全国古籍保护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就全国古籍普查登记示范单位评审、建立全国古籍人才培训基地及国家珍贵古籍数字化项目等重点工作进行了研究部署。
为了解全国图书馆古籍保藏的现状,笔者调查采访了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等10多所著名图书馆在古籍收藏和保护方面的实际情况。当然,此次采访的主要对象为省级公共图书馆,也包括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图书馆等专业图书馆,以及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图书馆,另有以苏州图书馆为代表的市级图书馆。其中,国家图书馆、南京图书馆、湖南图书馆、浙江图书馆、辽宁图书馆、苏州图书馆,以及北大图书馆反馈的信息较具特色、典型。这些图书馆不论是综合实力,还是在古籍方面的馆藏质量,在全国范围内来说,都具有典范意义。
当下国内图书馆古籍收藏、 保护与管理10大现状
本次调查的主题主要有:图书馆古籍的历史来源和对私家古籍的吸纳政策,古籍部门馆员结构与层次,各图书馆在管理、收藏古籍上的经费投入情况,各馆古籍的开发再利用的现状,古籍管理、保护的方法、策略和困难,以及国际上可供借鉴的古籍保藏方法等。分析反馈的信息与数据,图书馆古籍收藏、保护与管理的现状呈现出以下10大特点趋势。
(1)古籍家底源远流长,各具特色。被采访的图书馆,其馆藏古籍均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既有国家调拨的古籍资源,也有通过或捐赠或民间采访等途径获得的个性馆藏。北京大学图书馆在馆藏特色方面,具有规模宏大、种类齐全、特藏丰富、珍品众多的特点。而南京图书馆“八千卷楼”藏书、“过云楼”藏书,“惊羡”群雄,其特色藏品还有辽写经、敦煌遗书、宋元刻本、方志。而辽宁图书馆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有相当部分古籍是存世孤本、珍本,为业界所瞩目。
(2)收藏私家古籍有奇招,更在意文献价值的入馆。苏州图书馆采取复制的方式从民间获取珍贵家谱文献的复印本,以填补馆藏空白,看重的即是古籍的文献价值,而舍弃其文物价值,值得思考和借鉴。辽宁图书馆也正在准备起草一个关于接收私人藏书的方案,拟采用购买与奖励并行的方式。此前,辽宁图书馆在古籍精品的吸纳上,也接触到提出出售藏书的个人,但遭遇大多藏品质量达不到收藏要求的尴尬,这也说明了图书馆在古籍收藏上的慎重与看重文献的实际价值,并不是一箩筐地全盘接收。
(3)经费缺乏制约发展,古籍保藏环境普遍有待改善。国家图书馆古籍馆作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和国家级修复中心,对古籍工作非常重视,但是经费、藏书场地面积不足等同样是其面临的难题之一,制约着古籍工作的开展。例如,在收藏古籍方面由于拍卖市场的开放等原因,国图这样的公藏单位反而由于经费严重不足和流程繁复等限制,难与私家抗衡,采进古籍变得越来越困难,而散藏各处的古籍又会因为保存不善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坏。因此,看着古籍流失和损坏而自己又无能为力成为国图古籍工作人员的心病。至于,湖南图书馆,去年古籍专项资金为80万元,主要用于书库环境的改善,但目前只有善本书库实现恒温恒湿控制,且运行经费高昂,承担困难。其他图书馆也普遍存在古籍管理经费不足,书库环境有待改善等难题。
(4)古籍管理人员学历与职称高,但各图书馆结构不一。国家图书馆古籍馆现有140位在编员工,50%为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副高以上职称的占35%,下设12个科组,人员的学科构成包括中外文学、历史、保护修复、计算机、民族语言文字、化学、生物、图书馆学等各个门类。北京大学古籍部共有23人,其中正式员工17人,流动编制6人,下设5个组:古籍编目组8人,金石拓片组4人,典藏组4人,阅览组5人,古籍修复组2人。与 其数量相当的是湖南图书馆,专职古籍工作人员也有20多位,其中高级和副高级职称占30%左右,中级职称占60%左右,学历涵盖博士、硕士、本科、大专等各个层面。苏州图书馆作为市级图书馆,在这方面则显示出了其不同之处,其古籍部,在编工作人员7人,均是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或高级职称,其中研究生学历5人,高级职称2人,学历层次较高。但仅有一人年龄在四十岁以上,人员结构十分年轻。
(5)古籍数字化成果斐然,数字化成本难以统计。各个图书馆的古籍数字化工作开展都较早,成果也比较显著,为古籍更广泛、跨空间的使用提供了保障(具体数字化成果详见下文各图书馆的相关分述内容)。但所有图书馆对“古籍数字化的成本如何?”这一问题的采访均未给出相关回复。一个主要原因是古籍千差万别,难以统计出一个比较均衡的经费标准。据透露,古籍数字化本身的技术和人员费用并不是问题的症结,关键在于图书馆方面是否愿意数字化,也即图书馆是否有数字化的动力,是否愿意共享。
(6)为珍护文物价值,古籍借阅服务有妙招。为更好地保护古籍,很多图书馆都利用缩微、数字、复制影印等技术,加强古籍数字化工作,这样读者借阅时只需提供复制件或替代品便可。例如,国家图书馆在20世纪80年代起率先以缩微技术拍摄善本缩微胶卷,使到馆读者可以使用缩微阅读器阅读善本文献。另一个方面,很多图书馆通过购进影印古籍,来满足读者的借阅需求。北京大学图书馆在新的形势下,也精选有价值的影印文献,重点购买了一批新出版的古籍影印丛书,作为古籍阅览室的开架书,以方便读者使用,完善古文献服务。苏州图书馆一直以来都在都在积极从事古籍数字化及原版影印古籍的采购工作,从而使得古籍的“藏”、“用”矛盾有所缓解。
(7)积极配合国家古籍保护各项工作。从各图书馆反馈的情况下,他们对于国家古籍保护方面的相关部署工作都积极配合。就南京图书馆来说,其参与的“中华再造善本”项目,第一期入选14种,第二期已选目20种。湖南图书馆曾向全国文献缩微中心《全国公共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推荐《蒙古通鉴长编》、《王船山南岳诗文事略》等馆藏孤本数十种供其影印出版。
(8)古籍再开发工作有序开展,利用程度和效益有待考察。古籍的再开发,主要途径有古文献数字化整理、影印出版等,目前各个图书馆都有不同程度的古籍开发利用成果,但在这方面,高校馆比较具有代表性。2000年以来,为了适应网络信息时代的新需求,北大图书馆在CALIS(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的支持配合下,设计完成了自己的古文献数据系统——“祕籍琳琅——北京大学数字图书馆古文献资源库”。读者可以在其上检索北大馆藏全部各种类型的古文献元数据,查看和浏览部分古籍书影、电子图书,拓片、舆图图像。2004年开始,由北京大学图书馆牵头主持,联合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图书馆,共同建设了“学苑汲古——高校古文献资源库”。资源库内容不仅包括各参建馆所藏古文献资源的书目记录,而且还配有部分相应的书影或全文图像。目前已汇集了国内24所高校图书馆藏古籍元数据60余万条、书影20余万幅,电子图书近10万册。“学苑汲古”是CALIS的特色库项目之一,在中国高校图书馆古籍数字化建设中起着先行和引导作用。目前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中国古籍书目数据库之一,并具有向“古籍数字图书馆”发展的广阔空间。但这些数字资源的利用程度与效益还有待考察和验证。
(9)国际视野尚缺乏,国际经验借鉴不足。在采访中,当问及古籍收藏、管理的国际经验时,大多图书馆都予以了沉默。对此,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副馆长陈红彦指出,国际上一些古籍保护的先进国家对古籍保护的科学化规范化以及社会化的程度较高,对科学研究投入极大,购置设备、采买修复用纸和其他材料购进以及环境改善投入不惜工本;国外的管理制度、标准规范等起步也早,学科建设也完善,法律法规也较为齐全,这是值得我国特别是图书馆古籍保藏界学习和借鉴的。湖南图书馆副馆长雷树德也表示,国际上对于古籍的复制开发,用电子产品来替代原件阅览方面的力度远远超过国内图书馆;另外,国内图书馆也应该加快引进国际上古籍修复的先进技术手段。北京大学古籍部主任姚伯岳也透露,北大馆的修复条件相对简陋,在没有先进仪器设备的情况下,转向注重传统工艺,传承传统修复文化。
(10)古籍保藏存在差异,图书馆需要加强交流协作。受地域经济、图书馆性质的影响,各个图书馆在馆藏古籍及其管理工作上表现出不可避免的差异性,但正是这些差异,形成了他们各自的特色。南京图书馆在硬件设施环境上明显优于北京大学图书馆,省级图书馆古籍工作人员整体质量明显高于市图书馆,各个图书馆在古籍保护、修复上的做法也不尽相同。北大馆多年来形成了古籍修复计划的基本规律:其一,配合古籍阅览服务及时进行修复,其二,配合古籍部各项目开展推动修复工作,在研究整理过程中,需要核对版本,查看书品,对书品不良者及时进行修缮,以利扫描出版工作的开展,其三,适当接受学校及社会多方面的修复需求并提供服务。而辽宁省图书馆采取保护优先原则,阅览提供无影印或数字化的古籍,对使用多易破损的,优先安排数字化。图书馆的馆藏古籍各有特色,因此图书馆应该加强古文献(主要是副本和数字化了的古籍资源)的互通有无,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另一方面,图书馆在管理工作方面也各有经验,都比较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此形成了自身的经验或教训,图书馆应该加强古籍从业者之间的经验交流、人员培训,以达到分享经验、共同进步的目的。
(下转第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