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北京长江新世纪和四川巴蜀书社合作出版的“琥珀经典”系列于11月10日在北京101中学全新首发,白岩松、周国平、毕淑敏受邀作为阅读推广大使,走进名校,与同学们一起品读经典,畅谈人生。面对学生们提出的各种有关读书的问题,他们坦诚而幽默地进行了回答,现场笑声阵阵,掌声雷动。
名人读书故事
白岩松、周国平和毕淑敏分享了他们在成长中的阅读故事,或顺其自然,或苦涩,但名著无一不让这些曾经的少年们成长。
白岩松我可能没有读过上百本的名著,但我能成为今天的我,一定和这上百本名著有关,因为人是“躲”不开经典作品的。比如我小的时候知道美和丑,就跟《巴黎圣母院》里的敲钟人卡西莫多相关,我知道他人丑但心是美的。
我的孩子第一本详细读的闲书是金庸的武侠作品,我认为家长要让孩子们在年少的时候喜欢读书而不是读哪本书比较重要。他读金庸上瘾,还想读第二遍,之后就开始琢磨哪能找着跟清朝、跟历史有关的书,他的阅读视野由此向外延伸。明年他要上大学了,他选择的是历史系,我想这跟他喜欢武侠很有关系。
周国平我少年时代基本没有读过名著。我第一次去上海图书馆借书就借了雨果的《悲惨世界》——那时候借书有年龄限制,需要小学毕业,我是拿小学考初中的准考证借的。虽然盼望已久,但我看不懂这本书,所以初中阶段我都不敢碰外国名著。其实我非常爱读书,就像我当时所在的上海中学图书馆阅览室墙上贴着的高尔基语录一样——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我在大学同学郭世英(郭沫若之子)的带动下,才开始读世界文学,在这个宝库中认识了托尔斯泰等许多伟大的作家。可以说,因为这些文学名著,我的心灵成长在大学奠定。
读名著是给一个人打精神底子,这在信息海量的互联网时代非常重要。当你打好底子,有了辨别力,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就不会被互联网信息所支配。
毕淑敏我最早读名著,读的都是“偷”来的书。我读的中学有很大的图书馆,但每看一本书就必须写一篇批判文章,很多同学不愿意,可我愿意做这样的交换。我写的文章开头那两句总是一样的——托尔斯泰的《复活》充满了资产阶级的腐朽精神,例如以下篇章,后面我把《复活》摘抄了10页,之后交给图书馆老师。我被允许去架子上挑书,我就选了两本最破旧的,但我想,既然来一趟,看两本得写两篇批判文章,不如多带一些书回去。我就在衣服里面塞了好几本书,步履蹒跚地走到老师跟前,对他说借走两本书,然后一步一步挪出教室。
那时候的阅读给了我一生重大的影响,书可能不能给你提供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必将对你一生成长有利。回想当年的阅读条件,相比现在,现在的学生太幸福了。
推荐阅读经典
白岩松、周国平和毕淑敏从各自的人生经历选出对他们影响最深的经典名著,并进行推荐。
白岩松我不主张读者从很小的时候每本经典都要读,名著要配合人生的不同年龄才有理解。比如初中的时候,可以看看《繁星》《园丁集》,可以看看《巴黎圣母院》《基督山伯爵》《海底两万里》《百万英镑》。我特别主张看《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书拷问一代又一代人,到底人活着什么是最重要的;另外,也可以让你思索,如果世界上只有你一个人,你能活下来吗?
周国平我给《小王子》写了推荐序,但每一个人的个性和成长经历不一样,所以大家读的书不一定一样,重要是要找到适合你读的书。要从经典里去找知音,找到以后,你会发现这是打开欢乐的巨大源泉。我读书时最快乐的,并不是学到了什么,而是内心的某种感受被这本书唤醒了。我主张把经典当成闲书来读,读完就会发现,读平庸的东西一点意思都没有。你的精神的底子打好了,就好像有一种内在的嗅觉,一本书好不好,你闻一闻就知道了。
毕淑敏我曾经在十三四岁时读过《80天环游地球》,我照着书把环游地球的路径标了出来,然后想,有一天我也要环游地球。2008年,我56岁,我攒够了钱就买了张船票,环游世界去了。这一动力,就与少年时的那一次阅读相关。
当下的这个世界与过去有很大不同,我建议大家看像《海底两万里》这样的科幻作品,这些作品中有让你思绪飞翔起来的想象力。
名人读书方法
白岩松、周国平和毕淑敏如何看待读书,他们分享了哪些读书方法?
白岩松现在的孩子觉得名著离现实生活远,不愿读名著很正常,因为如果是把阅读当作任务,当然会觉得累。名著首先是很好玩的文学作品,因为写得很好才慢慢成为名著。其次,不要剧透,就告诉他是好东西,带有悬念,自然会去看。我们的教育总要强调意义,这其实很糟糕。其实,先别告诉孩子们意义,也别总结中心思想,让他们去读,名著中总有吸引他们的地方。
人类只有一个创造发明是真正的创造发明,那就是读书。只有图书独立创造了全然不存在的新的世界,剩下的所有发明都是人类感官的延伸。所以打开书就是打开一个更好的你自己。我一直用这样一句话劝人读书:书里头有一个更好的你自己,去打磨吧!
周国平我把我的读书方法总结为三句话,即三不主义。第一是不务正业,博览群书,不要受自己专业限制,什么书都可以看;第二是不走弯路,直奔大师,什么书都可以看;第三,不求甚解,为我所用。
我们要读无用的书,做有梦的人。真正爱读书的人是读无用书,就是那些没有实用价值,但能提升你精神生活的那些书。有梦的人就是有内在精神生活的人。没有梦的人最无聊,没有心灵生活,没有心灵追求,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有梦的人有心灵生活,让自己的人性丰满高贵。
毕淑敏文字是人类最精彩的创造,它将一代代人顶尖的智慧传递下来。我们要迎难而上,用灿烂的时光,去读那些自有文明以来,传递给我们最精彩的部分。
青少年阅读经典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因为不但在长身体,也在长心灵,就像我们长身体需要各种各样的养料,我们长心灵也是如此。我建议家长们给孩子们买经典,热爱经典,读经典和不读经典的人一定是不一样的。
名家带你读经典
由北京长江新世纪发起的“名家带我读经典”活动,不仅计划推出百种旨在汇总世界文学精华的“琥珀经典”系列,邀请白岩松、周国平、毕淑敏、曹文轩、刘震云、严歌苓等名家参与编写相关的导读,还将陆续在北京、南京、广州、大连等城市的众多学校及社区持续展开名家引领少年的读书活动,希望引领学生乃至整个社会的阅读。可以说,“琥珀经典”文丛,不仅是出版“名家导读经典”,更是实践“名家导读经典”。
名家引领少年乃至整个社会的读书活动,在发达国家早已蔚然成风。美国有总统和好莱坞明星等带领小学生读书的传统,众人一起品读文化精华,修养情操情感,感受善良、怜悯和爱——阅读在孩子心中留下了文明的种子。
毕淑敏平素很少参加活动,但她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说,此次她特意为孩子们而来。作为作家,不仅要把书写好,还要在有余力的时候倡导孩子们从小读经典,让阅读经典成为一种学习风气。而这,显然成为诸多作家们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