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文化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如何抚慰恐怖袭击带来的平民之殇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解慧

  2015年11月13日晚,在法国巴黎市发生一系列恐怖袭击事件,造成多人死亡。据悉,此次恐怖袭击共发生5次爆炸,5次枪击;其中,法兰西体育场附近发生3次爆炸。这个“黑色星期五”发生的系列恐怖袭击事件震惊了全世界,不仅给巴黎人民带来伤痛,也带给整个人类社会难以言说的痛。

  距离法国上一次《查理周刊》恐怖袭击仅仅过去10个月,灾难又一次降临法国。从2014年3月中国云南昆明火车站暴力恐怖案,到2015年8月泰国曼谷四面佛景点遭炸弹袭击,再到日前的巴黎恐怖袭击,1年多时间,世界各国发生了多起恐怖袭击,造成多人死亡。为何法国成为恐怖分子锁定的目标?为何恐怖袭击再一次上演?袭击过后,人们该如何记录这令人伤痛的历史?又该如何书写心灵的创伤?

  恐怖袭击再次上演 全世界都无法忽视的重大问题

  随着恐怖袭击一次又一次的发生,未来关于恐怖主义的问题也将越来越严峻,人们对于恐怖袭击会越来越重视。

  此次发生在法国的恐怖袭击,导致巴黎近200人死亡,让更多人失去家人、朋友,也使法国超越宗教和种族的人类理想社会的试验濒临失败。一直以来,法国都是以开放、包容的态度接受来自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文化和移民。二战后的几十年来,穆斯林移民大量涌入欧洲,法国因为政策更开放,成为欧洲穆斯林人口比例最高的国家,目前共有超过600万穆斯林移民在法国生活。

  今年在法国发生的两次恐怖袭击,让法国和穆斯林成为全世界都关注的焦点。早在今年年初,《查理周刊》枪击事件,就让法国成为极端分子恐怖袭击的目标。但在《查理周刊》遇袭后的一天内,法国发生了多起针对穆斯林的爆炸和枪击事件,穆斯林又成了受害者。短时间内的身份转换,让法国人民和穆斯林移民都经历了从天堂到地狱的过程。所以此次恐怖袭击不管是对于法国人民,还是非极端穆斯林移民而言,都是一场噩梦。就在巴黎发生恐怖袭击后,巴黎街头一名年轻的穆斯林女子拿着牌子悼念遇难者,牌子上写道:我是穆斯林,但不是恐怖分子。这不禁让人感到疑惑,法国和穆斯林移民之间的关系如何?甚至是整个欧洲和穆斯林移民之间的关系又是如何?是什么让恐怖袭击再一次发生?上海译文出版社将于明年出版的《慕尼黑的清真寺》一书,书中有关于法国巴黎的一部分片段。该作者、普利策奖得主伊恩·约翰逊长期关注宗教信仰问题,对生活在欧洲的穆斯林移民及其后裔的采访和研究均在书中有较多体现。该书不仅告诉读者为什么伊斯兰激进组织会发展到目前这种状况,西方社会在其中又犯了什么错误,还给出如何反思,采取对策的路径。无疑,这本深入到穆斯林移民生活中的书,会让读者在其中找到解答自己疑问的答案。

  事实上,关于民族或者宗教的恐怖主义研究从未停止过。《中东恐怖主义研究》(时事出版社2013年7月版)就是这样一本书。该书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就中东恐怖主义的历史演进、恐怖事件、恐怖组织、思想根源等内容进行基础研究,在此基础上,再对中东恐怖主义的扩散、蔓延与全球影响,以及国际社会的反恐合作等进行客观的分析和探讨;后半部分则结合中国的安全利益即反恐反分裂斗争实际,剖析中东恐怖势力对中国西部地区的安全威胁和影响。

  自“9·11”恐怖袭击后,我国学术界对恐怖主义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更为重视。随着更多领域的学者、专家的积极加入,我国反恐研究成果丰硕,关于恐怖主义概念的界定、历史渊源、国家恐怖主义等问题的争论,以及与之相关的族际冲突、宗教极端主义和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等热点议题的讨论,反映出中国学术界关于恐怖主义研究的动态及前沿。故在出版界也是硕果累累,如《国际恐怖主义与反恐怖斗争年鉴2013~2014》(时事出版社2015年8月版)《恐怖主义的媒体话语与中美国家身份》(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5年3月版)《国际反恐前沿——恐怖主义挑战国际法》(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3年5月版)等等。

  应对恐怖袭击 如何预防更有效

  在恐怖袭击的次数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如何将暴力事件定性为恐怖袭击,需要人们对恐怖袭击有着明确的认识。

  今年5月,原定于5月3日至5日在日本东京上野举办的“上野之森亲子节”读书活动被取消,主办方给出的理由是“国际局势突变且不稳定”。这是主办方日本出版文化产业振兴财团因极端组织“伊斯兰国”提及对日恐怖袭击而产生的担忧所作的决定。所幸此次恐怖袭击并没有发生,在日本也没有其他活动因此原因被取消。有人认为这有些反应过度,该财团对此表示主办方经各方面权衡,“从确保安全的角度出发决定取消活动”。

  通过此次活动的取消,可以看出,日本对恐怖袭击的判断优先考虑的是人身安全。而这也是全世界对恐怖袭击的根本判断。在全世界范围内,恐怖袭击的次数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如何将暴力事件定为恐怖袭击,需要人们对恐怖袭击有着明确的认识。在《恐怖主义论》(时事出版社2007年4月版)中,关于恐怖主义的论述,恐怖主义是一种非对称性的暴力行为方式和政治逻辑,本质上起源于个体、组织和国家之间的利益争夺。当代恐怖主义作为一个问题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是主流社会排斥他者、迷信理性思维及国家垄断暴力使用权的结果。因此,需要利用能够超越特定利益关切的人类智慧来限制和削弱恐怖主义的影响与破坏能力。该书还认为,恐怖主义虽然是人类生活中的邪恶现象,但战争和其他暴力(包括制度性和结构性暴力)形式也必须同时受到批判。

  《战争与国家恐怖主义——20世纪的美国、日本与亚洲太平洋地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11月版)可谓独具开创性,它第一次系统地探索了战争与国家恐怖主义之间的联系。一些国家在对恐怖主义下定义时通常把它们自己的行为排除在外,该书对这种定义方式提出挑战,特别集中关注日本和美国的亚洲战争的本质和战争的罪行,以这种独特的带有比较性的视角,对国家恐怖导致平民伤亡的方式以及战争罪和反人类罪进行了探讨。为了保持内容上的平衡,该书作者马克·赛尔登也讨论了反战运动和国际上保护人权的种种努力。这一跨学科的著作将会与读者一道,寻求对于曾被战争和恐怖所主宰的20世纪的更深层的理解。

  当对恐怖主义有了正确的认识后,如何应对恐怖主义是不得不重视的问题。如《公民防范恐怖袭击手册(2014版)》(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5年2月版)由公民防范恐怖袭击手册编写组编写,书中对恐怖袭击进行了分类,提出了39个“怎么办”,并教授公民面对可能发生的恐怖袭击活动时,采取正确措施规避危险,掌握紧急情况下自救和互救知识,将危险程度降到最低。诸如此类的图书还有《国际网络恐怖主义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7月版)《世界主要国家安全机制内幕》(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年4月版)《应对核恐怖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12月版)《赛博战与赛博恐怖主义》(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年3月版)《国际恐怖主义与反恐策略》(人民出版社2012年5月版)等等。无不对恐怖袭击作出智慧应对。

  心灵创伤 怎样抚慰人们的伤痛

  每一次恐怖袭击,都会给人们留下一段心理创伤。如何度过这个难关,人们不仅需要勇气面对,更需要精神的慰藉。

  恐怖袭击对于一个国家会造成巨大的影响,无论是政界、经济、文化领域都对其作出反应。尤其是恐怖袭击后人们心灵的创伤,是需要更长时间来治愈的。以“9·11”事件为例,多年来,对“9·11”事件的反思不只是美国,乃至世界各国都十分关注。因此关于“9·11”事件的文学作品大量涌现,其中尤以美国作家德里罗的《坠落的人》(译林出版社2010年1月版)最有影响力。这与德里罗在见证历史、表现创伤等方面所付诸的努力有关,他从一个普通家庭中小人物的内心生活入手,思索重大历史事件给普通美国人精神生活带来的巨大冲击。进而审视文学在参与集体记忆,疗治精神创伤,倾注伦理关怀等方面所产生的意义。 对此,德里罗认为,作家理应创作关于幸存者的故事。历史研究的目的,不但要按照人们实际生活的样子来讲述事实,而且还要告诉人们与他们有关的这些事实具有什么意义。如此看来,人们如何看待历史,如何书写历史,历史事件在情感上、精神上给予人怎样的影响等等,都属于集体记忆。它们与客观历史一道,构成对历史的完整认识。

  对于创伤者而言,由于他们更多以受伤害者角度思考问题,因此他们往往将全部责任归咎于引发创伤的施暴者,由于置身其中,会片面审视恐怖袭击。又或是因为仇恨心理而付诸的复仇行动,会让心理创伤面积更大,非但起不到疗伤效果,反而会变本加厉。这对于治疗心灵创伤又会是一个阻碍。每一次恐怖袭击,都会给人们留下一段心理创伤。如何度过这个难关,人们不仅需要勇气面对,更需要精神的慰藉。如《天堂来的第一个电话》(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年版)是美国畅销治愈作家米奇·阿尔博姆近年来备受瞩目的一部作品,该书讲述了位于密西根湖畔小镇上的居民们突然开始接到过世者打来的电话,痛失所爱的人们得以再次聆听心爱之人的声音的故事。可以说这是一个动人的传奇,交织着失去的伤痛,救赎的不易,以及爱的力量。而这正是经历过灾难的人们所需要的温暖之作。

  治疗心灵创伤,光是接受死亡是远远不够的,面对死亡、认识死亡才是至关重要的。《死后的世界》(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4年4月版)不仅让人们去理解自己的生命,书中所述的研究让人们相信——死后仍然会有生命,只是存在的方式不一样。读后不但能让人们对死亡重新思考,也更加珍惜现有的生命。此外,《当我们回到上帝的怀里》(长江文艺出版社2013年4月版)《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2010年3月版)等作品也将人文关怀发挥到极致,告知人们生命和死亡是息息相关的。相信不久的将来,关于此次巴黎发生的灾难,会被记录在案,在书写的过程中,不只是记录历史,更重要的是人们对历史的审视,对生命的审视,对人性的审视。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上海国际童书展
   第03版:上海国际童书展
   第04版:上海国际童书展
   第05版:综合
   第06版:分销视野
   第07版:产业观察
   第08版:传媒中国
   第09版:中国阅读周报
   第10版:文化
   第11版:书评·财经
   第12版:文化·社长、总编辑荐书
   第13版:书评·社科
   第14版:书评·科普
   第15版:书评·综合
   第16版:书评·综合
夏茗悠:少年的美好一直是书写的主题
如何抚慰恐怖袭击带来的平民之殇
重磅关注
中国图书商报文化10如何抚慰恐怖袭击带来的平民之殇 2015-11-17 2 2015年11月17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