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生态圈:创新的雨林法则》一书以热带雨林比拟硅谷的创新生态环境,不同的公司在创新产业链上担当了不同的角色,在相互竞合的过程中,共同构建起了硅谷创新生态圈。
○胡艳丽(书评人)
热带雨林,假如没有人为的干预,将永远保持蓬勃的生机和活力。那里有着丰富的动、植物种群,它们互为依存共生共荣,在物竞天择中,形成生生不息的生命循环。在旧金山以南到圣荷西以北的一段狭长地带内,在仅仅几十年的时间内,便培育出了一批改变世界的企业,比如eBay、Paypal、Google、Facebook、Twitter……这里是创新的热带雨林,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硅谷。
在《硅谷生态圈:创新的雨林法则》一书中,硅谷著名风险投资家维克多·黄和格雷格·霍洛维茨,以热带雨林比拟硅谷的创新生态环境,这里有着丰富的创新“物种”,他们在创新产业链上担当了不同的角色,在相互竞合的过程中,共同构建起了硅谷创新生态圈。书中指出,硅谷的成功,并非仅仅是人、财、物的简单加总聚合,而是在无形中践行了十四条“雨林公理”,令这些创新要素能够自由组合、碰撞,产生出高效的创新组织,大大缩减“天才的构想”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时间。
“雨林公理”第一条所述“作物在农场中极大丰收之时,乃野草在热带雨林最佳萌芽之际”。硅谷与其他科技园、创业园的区别就在于,前者如同热带雨林,具有强大自我修复、自我发展、自我创新的能力;而后者则是被精心饲弄的农庄,生态单一,需要外力的养护才能长成规定的模型,而一旦失去外力,则无法完成自我更新、自我繁育。谁说这些野草不具备长成参天大树的潜质呢?显然它们的生命力比农作物更强。
其实,理解硅谷之迷并不难。硅谷创新生态环境的形成,象极了地球的生命起源及进化发展史。在基因进化的随机漫步旅途中,形成生命的多样性,而物竞天择,又自然形成了完善的生态系统。那些看似微小的生物,实则担负着造福整个生物系统的功能。硅谷就是在这样环境下,自然形成创新生态圈,让各物种在竞争、合作中保持蓬勃的活力。
雨林法则中蕴含着创新的奥秘。硅谷的灵魂在于自由与连接,硅谷可以供全世界模仿,但它的独一无二性确无法完全复制。如今,在报纸上经常看到各级政府再造硅谷的口号、计划、行动方案,殊不知,美国硅谷从来不是某一任政府、某一位政府官员引导、规划出来的产物,那里是一群创新天才云集聚散、自发竞争,与历史、时代相契合应时而生的产物,那里已然形成了完整的创新生态系统。尚未触摸到硅谷精神实质的政府机关,试图以行政决策引导市场风向,通过规划、设计,再造硅谷,无疑从一开始变背离了硅谷精神,如此炮制出来的高科技产业园,只能空有硅谷之形,而无法再现硅谷之魂。
笔者以为创新没有定式,即使是书中所示的十四条公理颇有启发意义,诠释出了硅谷过往成功的奥秘,但也并不意味着照本宣科,就可以再造硅谷。不妨慢读该书,慢慢品味创新的灵魂、创新生态圈的灵魂。在互联网时代,善用资源者,全世界都可成为适合创新重繁育的硅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