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一旦出现危机,不加以及时整肃,只能越陷越深。
○芦苇秋深(书评人)
崇祯十七年三月,在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的斗争下,京师陷落,崇祯帝朱由检在穷途末路之下,自缢煤山,宣告了大明王朝的结束。京师陷落的消息很快传到南京。在各组派系的“权衡游戏”后,五月,奉迎弘光帝朱由崧继承大统,为光复“大明”树立旗帜。南明就这样登上历史舞台,踏上近20年的风雨飘零之路。
从当时的局势来看,满洲八旗并未占得绝对优势。即使在大明陷落后,南方的各种后援物资等,也比清朝充足。而且,清朝已经攻陷的后方也并不稳定,例如山西就有大量的遗民在策反,张煌言、钱谦益在江南策反,金声桓在江西投诚。另外,南方幅员辽阔,地理上有优势,有利于纵深抵御。又有海上作战经验,退可守,进可攻。桂林大捷、衡阳大捷、郑成功北伐前期等胜利就可证明。
那么,南明何以不敌清军,转瞬间,落日残烟。上演了一幕“山河破碎风飘絮”的王朝悲歌?让后人读到南明史,不禁想起“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从前人的分析解读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南明的覆亡,根源不在于外,而来自内部的信仰危机。
其实,在明代中后期,广大士大夫和社会知识分子在心理上已经出现信仰危机。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一旦出现危机,不加以整肃,只能越陷越深。从跟随王朝覆灭而殉道的士大夫人数就可以看出,甚至从崇祯开始筹集军饷时就可以看出。崇祯一死,绝对权威荡然无存。
由于信仰危机而造成不可挽救的覆亡败局的故事太多了,近现代的大清王朝、蒋家王朝等等,无一不是如此。
90余年前,南北十数人怀着布尔什维克的崇高理想,以坚定的信念在黑暗时代投入救国救民的行阵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最开始由十几个人,迅速扩展到数万、数十万、数百万……中国共产党员和他们的支持者遍布全中国的每一处角落。为了崇高的理想,为了实现挽救民族于水火、人民解放的信念,不管敌人的武器多么先进、拷掠多么痛苦,死咬牙关,永不叛变。也正是凭着这种信念,不管前方多么黑暗、道路多么曲折、打击多么残酷,走赤水、穿雪山、反侵略、反内战、反破坏,终于成长成一支强大、勇敢、服从党指挥,为人民服务的无坚不摧的队伍。正是因为他们,新中国才得以成立,继以繁荣昌盛,中国人的脊梁才在世界面前挺立起来。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全国上下又投入建设我们的新国家中,焦裕禄、王进喜、雷锋、王伟等等,成为我们心中的英雄。同时,居安思危,国家极其重视党风建设,整风整纪,保持党员的纯洁性、先进性,粉碎高岗、林彪等阴谋计划,反对四人帮等结派组织。所有的这些,都为中国的繁荣富强奠定基础。国家繁荣昌盛了,鱼水之情也就更和谐融洽。只有社会和谐了,信仰才不会出现危机,反过来也是如此。
一败一成之间,可见凝聚、建立信仰体系对国家的兴亡影响深远。《信仰改变中国》一书,其意义正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