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书评·社科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破解治理之道:从国家到世界
  ○罗蒙(书评人)

  关键词  治国理政  制度建设  国家能力

  没有强大的治理能力,再好的政治体制和治理体系也会失灵,要提升一个国家对内对外的治理水平,在当下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不仅要有理论创新,还要注重方法论的创新。

  中国的制度建设任重道远

  自本世纪初以来,“国家能力”这个词开始越来越多地被学者和媒体引用,此后逐渐为大众接受,以至于如今一提起国家的发展和建设,很多人自然就会联想到“提升国家能力”。在过去,由国人,尤其是国家领导人撰写的讨论这一主题的书籍似乎始终阙如,这虽不代表过去不重国家能力建设,但至少可以说大家都没能注重从理论上总结概括这一重要治国思路。而如今,《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10月版)一书出版已有一段时间了,不仅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而且还对人们理解新一代执政者的理念和思路大有帮助。

  2014年10月初,外文出版社在法兰克福书展举行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的多语种全球首发式。迄今,《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外文各版本发行已覆盖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30余万册,在海内外形成了较大规模的影响。

  不仅如此,从今年起,国内更有一系列研究习近平治国理政的书籍出版。10月下旬,在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光明日报智库等联合主办的新书发布会暨出版座谈会上,就有三种出版物亮相,分别是:《习近平的国家治理现代化思想》、《创新纪检监察体制,遏制一把手腐败》,以及《国家治理研究》。社科界人士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尽管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按照人均购买力计算已经跃居世界第一,但制度建设仍任重道远,有关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则是其中最为核心的组成部分。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有理论指导,而习近平的这部著作,既体现了其个人和整个执政党的执政思路,也是在处理上述问题时最为直接、有用的理论指导读物。

  正如一些学者所指出的,没有强大的治理能力,再好的政治体制和治理体系也会失灵。而在笔者看来,中国的政治传统,恰好也始终是强调“致政”,即通过合理有效的治国手段,使得国家得到治理,力争使人民的物质与精神生活皆能达到富足水平,社会长治久安、和谐稳定。这个目标看似不高,其实真要做到却并非易事。因此,光靠过去年代经常强调的“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式的“苦干”显然远远不够,要提高提升一个国家对内对外的治理水平,在当下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还要注重方法论的创新。这就需要治国者具有极其广阔的政治视野、极为敏锐的政治眼光、极端高超的政治智慧和不断创新的忧患意识。在具体做法上,则一方面需要借鉴东西方各国治理实践的成功经验,另一方面结合中国实际加以运用,还需要在“干中学”。而在此过程中,即使总结经验显然也是极其重要的,这本书就是对现阶段如何提升中国政府的国家治理能力的全面回答。

  国家治理出版物备受关注

  正当中国国家元首兼执政党领导人著书论述治国理政之方针策略之时,外国的政界、学界和媒体也没闲着。近些年来,伴随着全球对于“国家治理能力”的持续关注和探讨,有关国家发展中的经验教训,以及如何提升治理能力的出版物层出不穷。其中,日裔美籍学者佛朗西斯·福山和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的多本著作格外引人注目。

  福山在其最近的著作《大断裂: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的重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6月版)中,论述了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中,旧有的社会规范和文化价值遭到严重冲击,犯罪率、离婚率、未婚生育率的大幅下降,社会信任度的明显降低的现象,提出了通过人类自身重建社会秩序的强大能力来克服此一消极趋势的建议,可谓是一种居安思危的警报。他的另一部重要新作《政治秩序与政治衰败:从工业革命到民主全球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9月版),则描述了国家、法治与民主负责制这三大制度在世界各地由于发展顺序的不同而产生的不同结果。该书讨论了政治腐败的治理,检视了殖民主义在拉丁美洲、非洲和亚洲的不同政治遗产,并预估了在未来世界,民主将如何应对全球中产阶级的崛起和西方世界根深蒂固的政治瘫痪。这部作品可谓有关国家治理能力主题的恢弘巨制。

  作为老牌政治家兼国际问题专家,亨利·基辛格以92岁高龄发表的最新力作《世界秩序》(中信出版社,2015年7月版),试图解读当今世界格局21世纪国际呈现出的新挑战,同样引起极大的反响,让人不能不感叹“姜还是老的辣”。同样是在今年,基辛格的另一部重要著作,也是他的处女作《重建的世界》(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年10月版)中文本再版发行,这部看似很老的书,其实并不过时。在这部著作中,作者着重阐发了“均势外交”思想,即,世界政治的格局不应由两极或单一的某一极力量决定,而应将世界各国,尤其是各主要大国的利益和诉求考虑在内。正是这本书奠定了基辛格战略思维的基础,也使得作者得以跻身于现实主义学派中第一流学者之列。

  在国际间竞争日益加剧的情况下,不仅国家领导人重视国家发展方略的制定和执行,国内从学界到出版界,乃至于许多普通读者,作为时代的一分子,也都十分关注这一既关系到民族前途与命运,又与每个人的未来生活休戚相关的重要话题。毕竟大家都意识到,在这个复杂多变的时代,尽管有关国家治理的话题听起来离普通人是那么遥远,在这个早已被称为地球村的世界上,其实没有人可以置身事外。而前几天刚刚发生的惨烈无比的巴黎爆炸案,更是证明了国家治理的好坏必然会影响到每个个体的最终福祉。

  的确,只要人类存在,关于一国乃至全球治理之道的话题,也许就会一代又一代,永无止境地被讨论下去。此一问题,总是如此折磨人,却又让人一谈起来就欲罢不能——在中国,则更是极少数“老少咸宜”的话题之一。对于国人而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阅读西人作品,情不自禁想到的,恐怕仍是脚下的这片土地。布衣尚且如此,治国者岂能不在念兹在兹?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上海国际童书展
   第03版:上海国际童书展
   第04版:上海国际童书展
   第05版:综合
   第06版:分销视野
   第07版:产业观察
   第08版:传媒中国
   第09版:中国阅读周报
   第10版:文化
   第11版:书评·财经
   第12版:文化·社长、总编辑荐书
   第13版:书评·社科
   第14版:书评·科普
   第15版:书评·综合
   第16版:书评·综合
以说话为桥梁 走进群众心中
信仰危机的历史教训
破解治理之道:从国家到世界
书与人
“做官要学曾国藩”之镜思
中国图书商报书评·社科13破解治理之道:从国家到世界 2015-11-17 2 2015年11月17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