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来看,尽管人类超越众多生物有幸成为地球上现今无可争辩的主宰者,但人类依然没有什么了不起。如果人类不能按照自然规律适度生存,终有一天人类会走向终结。
○禾刀(书评人)
美国亚利桑那大学教授,天文学家克里斯·英庇长于观测宇宙、引力透镜、星系的演化与结构等知识,当然,别忘了他还是一位颇有影响力的科普作家。之所以称其颇有影响力,原因之一大抵是,作为一位尊崇严肃学术逻辑的科学家,他在书写时不忘展现其幽默的一面——行文落笔之处,不时幽上一默。即便是那些晦涩难懂的专业知识,经他那轻松的文字一拨拉,常令人忍禁不俊,茅塞顿开。
《万物终有时》是一部关于宇宙的科普读物。在介绍宇宙这个庞然大物时,英庇开始便甩给读者一个无比悲壮的结论:没有什么是永恒的,包括我们熟知的生命、人类、地球,还有并不熟知的太阳系、恒星乃至整个宇宙。英庇并不想美化遮掩宇宙发展最终走向灭亡的真相,他反倒想告诉读者这样的科学事实:无论是普通寿命难超过3万天的人类,还是有着数万亿光年光景的恒星,所有的一切事物都难避终结的命运。
与其它事物受发展规律影响不同,人类的终结除了必须不可避免地顺应宇宙发展规律外,还面临着许多“自作自受”的尴尬风险,这些因素极可能加快人类终结的速度:全球现今“每年被丢弃360万吨信件、220亿个塑料瓶和650亿个易拉罐”,同时,地球上还有“2.45亿吨铀矿尾矿,4.5万吨来自商用和国防核反应堆的高放射乏燃料,超过3.4亿升钚处理留下的高放射性废水”。相较于环境污染,核风险则是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即使只有历史最高峰时的1/10,目前美国的武器储备量依然相当于14万次广岛爆炸,或者1.8万亿千克TNT炸药”。正因如此,2007年霍金撰文疾呼:“作为这个世界的公民,我们有义务提醒公众每天与之共同生存的不必要的风险的存在,以及我们能够遇见的如果政府和团体不立即停止核武器的话这个世界将会面临的危险”。
还没等宇宙规律的到来,人类先将自己的前途绑在了所谓的文明成果上。自以为是、目空一切的人类面临的自我威胁恰恰表明,人类今天“文明化的后果被过高估计了”。当弗朗西斯·福山提出了“历史的终结论”,说的虽然并非人类的终结,而是对政治发展的预言,但相较于漫长的地球乃至宇宙历史,人类政治发展的“终结论”是否有些言之过早?事实上,直到今天人类文明仍不足以化解内部仇恨,团结人类自身。相较于整个宇宙,人类无时无刻不在“窝里斗”,严重内耗。
从人类历史发展纵深看去,今天的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成绩斐然。然而,如果我们把这些科学知识放在广袤的宇宙背景下又不难发现,这些技术至多只是地球人的“小玩艺”,“人类的火箭不过是被过分吹嘘的某种烟火”,“迄今为止,星际旅行所需的技术发展仍十分原始”。
在英庇看来,尽管人类超越众多生物有幸成为地球上现今无可争辩的主宰者,但人类依然没有什么了不起。在莫哈维沙漠里有棵石炭酸灌木存活超过11000年,超过了人类文明的有史记录;一只来自马达加斯加的辐射陆龟也活到了250岁。至于我们生活的地球则有46亿岁,宇宙有137亿岁。说人类是宇宙中的沧海一粟只会夸大其词,在整个宇宙中,无论就体积大小还是质量而言,地球也难言有何分量。
地球不太可能是宇宙中唯一拥有生命的星球,很大的可能是人类受知识所限,无法认知的鲁莽武断。可以肯定的是,在很长一段时期内,知识仍将是人类认知宇宙的最大瓶颈。至少目前,谁也无法证明,人类所理解的宇宙,不是基于小小地球上发生的现象形成的科学,地球知识到底能否完全解释宇宙现象显然是个问号。
提到万物终结的话题,许多读者可能顿生隐忧,尽管终结远在我们无法想象的未来。虽然打开了万物终结的话闸子,但英庇并不想让读者太过悲观,而是设若从哲学角度进行回答:按照人体细胞平均10年的周期,只要超过10岁,我们都不会是原来的自己,但这并没有影响我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总之,对于生命一般不过三万天的人类,却担着数亿或更远光年以后的问题,这确可看成杞人忧天,也可视若高瞻远瞩,如同那些早知结果仍努力拼搏的运动员一样,享受一个穷尽努力的过程,这或正是人类的价值所在。正如英庇所言,“在这充满奇迹时刻的宇宙中,最无关紧要的,其实就是最后的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