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创作,尤其是长篇小说创作,应关注无声的日常生活和日常生活的无声。在现代性的规训与惩罚深入骨髓的今天,无声的日常生活和日常生活的无声,或许是一个更为庞大的“事件”,而隐含于其中的文学性也或许更为丰富,更为多样,更为迷人。
我之所以喜欢齐鲁的长篇小说《我是文天财》,正是出于这个原因——在我视野内,这是少有的几部关注无声的日常生活和日常生活的无声的长篇小说作品之一。更进一步说,这是一部揭示现代中国人日常生活“真相”的长篇小说,是一部于无声处见真文学的长篇小说。
这一切,都隐含在小说叙述中,隐含在主人公文天财的故事中。
小说主人公名为文天财,实为“文天才”,凭借着一身“文天才”,他本应在中国农村这片“广阔天地”上,至少在大同镇这片“乡土”上大有为的。一开始也的确如此,凭借着自己的“文天才”,他不仅成了大同镇的“一支笔”,而且还逐渐成为地区文化名人,好不风光。但就在事业逐渐展开之时,生活的绳索也逐渐勒紧:如何在两任镇委书记之间摆正自己的位置已经让他捉襟见肘。偏偏这时候,妻子主持的家具厂又遭遇种种羁绊,文天财不得不勉力相助。雪上加霜的是,家具厂还没有起色,文天财却又遭遇重大家庭变故——父亲突然病逝,母亲疾病缠身。在这一系列负累纠缠下,其家庭更是危机四伏:文天财与妻子的感情产生裂痕,与女儿的关系陷入泥淖,为了照顾母亲,与大哥、大嫂的关系,更是剪不断理还乱。就在此时,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终于落下来:大哥、大嫂不养母亲,文天财独揽重任,为了避免妻子对自己的风言风语和对母亲的冷言冷语,文天财将母亲安置在楼下十几平方米的储藏室里,无人照料的母亲在烧水时,被一个漏电的水龙头夺去了生命……心力交瘁、心情抑郁的文天财,再也无力支撑,在一个夜晚进入母亲去世的储藏室,服用安眠药,无声辞世。
我们看到,在文天财的悲剧中没什么大风大浪,几乎全是日常琐事,无外乎工作中的人事纠葛、家庭中的情感纠纷,可就是这些发丝一样细小却柔韧的“人情事实”,竟积少成多,纠结成索,绞杀生命。这样,在这些细小的“人情事实”背后,我们似乎看到一种无形的压力扑面而来。这压力既来自于人物自身,又来自于外部世界。于是,我们又很容易在文天财身上看到我们自己的影子,我们自己的生活。
这样一想,“小事”立刻变成“大事”,其背后的因果,也立刻变得值得追究起来。《我是文天财》已发出自己的追问。我们期待他的追问更为持久有力,我们还期待更多作者加入追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