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古代丝织物中,“锦”是代表最高技术水平的织物。南京云锦、成都蜀锦、苏州宋锦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名锦”。云锦工艺独特,至今仍多采用传统提花木机纯手工织造,挖花盘织、妆金敷彩,形成了库锦、库缎、妆花等独特工艺,是人类织造工艺的典型代表。
金文,正是云锦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他从事云锦创作和古代丝织工艺研究40年,主持及参与10多项国家、省、市级科研项目,撰写了数十万字的专业论著,获有云锦国家专利300余项。其作品多次荣获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奖,许多作品被海内外知名人士和国家级博物馆珍藏。
1973年,金文高中毕业,拥有绘画功底的他被选进南京市工艺美术公司,后调入南京云锦研究所从事云锦研发生产。在那里,一批老艺人带着十来个年轻的徒弟学习云锦技术。虽然一开始金文的理想是从事更富有创造性的工作,而云锦的织造异常辛苦,这与他的想象有所差异,但金文坚持了下来,并渐渐喜欢上了云锦。同时,他把云锦的织造转变成了一种传承的责任,“教我们的老艺人由于年岁的原因,有可能明天就再也见不到了”,金文渐渐意识到了云锦传承的危机感及自身所担负的责任。因此,金文努力学习云锦织造工艺中的每一个环节,并投身到云锦艺术的传承与创新之中。
传统工艺要有现代表达
对于云锦艺术的传承与创新一直是金文思考最多的问题。云锦这样的传统工艺,用传统的方法、设计、思维把它做出来,到底有没有市场?云锦艺术到底需要完整的传承下去还是利用新的方法去传承?这些具体的问题是金文在日常工作与实践中反复思考与论证的话题。
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思考,金文表示,云锦艺术的传承要进行活态的传承,在这一前提下,还要进行创新。而对于云锦艺术的创新,他认为以下两点尤为重要:第一,传统文化要用现代装饰手法表现;第二,传统工艺要有现代表达,即云锦工艺的表达方式要用现代手法。对于以上两点,他用自己的作品《鱼蝶图》来解释说明。《鱼蝶图》利用了鱼和蝴蝶两个基本元素的交错变化,将图案相互之间的联系进行设计,营造出视觉的错视感。整幅作品明亮艳丽,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体现出一种现代时尚感。鱼代表富贵,有年年有余之意;蝴蝶代表长寿,有耄耋之年之涵。整幅作品寓意美好,线条优美,颜色鲜亮,是传统与现代、中式与西式的结合。
“这幅作品骨子里是传统的观念,但外在形式是现代的。”金文认为这样的创新是云锦艺术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思路。
“细水长流”式生存
金文认为,当下是信息化的时代,而电脑的发明与云锦的“织”息息相关。这种关联主要表现在程序控制原理和二进制原理两个方面。“古人织云锦的提花工艺堪比电脑的工作。”金文举例表示,古人织一幅“初升太阳”的画,用100根经线、100根纬线,要在50根的位置使太阳的形状慢慢放大。这种坐标定位实质上是一种数据的关系,这其中就有一个程序的排列和控制在其中,从而形成“织造”。这种中国人发明的“集成技术”可以说是最早的程序控制原理,而二进制的由来也与云锦织造的提花工艺密不可分。
对于青年一代如何更好地传承云锦这项艺术,金文表示,云锦工艺复杂独特,相较于其他织物较为“高档”,同时,该艺术也较为小众。“因此,云锦适合‘细水长流’式的生存,不可能一下子爆发,全民都来做云锦。”
但金文认为,“丝”及“丝文化”对于中国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如今国家所倡导的“一带一路”正在将丝绸文化更好地发展开来,“虽然‘一带一路’一方面是国家的高铁、手机、网络的建设,但另一方面,我们的传统文化包括丝绸文化也在不断地进行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