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精品精介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幅宏阔的历史画卷
《千古风流——王安石与煕元变法》(全4册)陈金泉著/江西教育出版社2018年12月版/198.00元(全4册)
  关键词 历史 小说 王安石

  纪实历史小说,聚焦王安石新法对宫廷官场、社会市井以及人的心理所带来的震荡裂变,小说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展示了王安石变法的宏阔画卷.

  ○祝国华

  欲通读陈金泉先生撰写的长篇历史小说《千古风流——王安石与熙元变法》,起初是一件望而生畏的事:好家伙,皇皇155万字,何时能看完呀?不过若是潜下心来,依次读去,期间当然也不妨按兴趣适当跳读,就会发现化为四册(《江山如画》《乱石穿空》《惊涛裂岸》《大江东去》)的大部头巨著,竟也充满了扑面而来的各种情思意趣,让阅读者欲罢不能,必至终卷方肯撒手。

  《千古风流》这部历史纪实小说以发生在熙宁元丰年间(1068~1085)的变革、史称“王安石变法”为主线,艺术地再现了北宋后期恢宏壮阔的社会面貌,曲折深刻的社会变革,也细腻地展示了从皇室到贫民的纷繁逼真的生活场景,揭橥了朝廷与地方、官吏与百姓之间盘根错节的复杂关系。

  全书聚焦于风云变幻的熙元变革全过程,其中各色人物多达百余之众。在相同的历史大背景下,均各有其独特的语言神态。然而着墨最多的,就数王安石和司马光、苏轼了。他们都以性格“拗”著称于世 ,然而在作者的笔下,他们所共有的“拗”却又表现得各个不同。

  作为熙元变革的核心人物,也是本书的主角王安石,无疑是作者赋予浓墨重彩的“男一号”。这位凝聚了作者最大心力的“拗相公”, 为了“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的理想,以“天命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的大无畏精神,在宋神宗赵顼的支持下,强制推行他心中“富国强兵”的新法。为了实现这一宏伟目标,他可以与昔日至交好友一刀两断,可以撇开原有办事机构重起炉灶行使威权,可以力排众议破格启用拥护新法却有诟言的官吏……尽管王安石个人的品行才干无可非议,但随着他变法失败,身后很长时间内被视为葬送北宋的罪魁祸首。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司马光最为人乐道的是他幼年时“砸缸救童”的轶事,无不为他的机敏睿智而拍手称奇。可这位字君实、号迂叟的大学问家,“拗”起来竟然连皇帝的面子都敢抹!变法初始,神宗赵顼召开御前会议,王安石力主厉行新政,司马光则竭力反对,坚守祖宗之法不可变。皇帝虽已有主意变法,但因爱惜司马光才华,仍欲任命其为枢密副使。不料司马光拗脾气上来后,脖子一拧,坚辞不就,并在第二年索性搬到远离京城开封的洛阳,埋头编撰他的历史巨著《资治通鉴》。十多年后,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听政,召司马光入京为相。谁也没有想到,司马光一朝权在手,便下令天下在五天之内尽废新法,全然不顾在通讯、交通落后的宋朝是否有可能做到。

  苏轼是有宋一代成就最高的文学巨人。这样一位文人,却因敢于直言对新法的真实想法,一辈子在放逐与回归的道路上无休止地流离颠簸。新法初行之时,苏轼看到普通老百姓利益受到损害,加之自己的政治思想趋于保守,因而认为王安石的新法不能便民,于是上书反对,结果不容于朝廷。苏轼自知难以立足京城,于是要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十年后被人诬告作诗讽刺新法入狱,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经多方营救,包括已罢相退居江宁的王安石施以援手,才得以出狱,被贬为有职无权的黄州团练副使。数年后,司马光为相,不久苏轼以礼部郎中官职还朝。仅过半月,升为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为中书舍人,很快又升任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正在苏轼春风得意,一路加官进爵之时,因他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一派人物,尽废新法的不义之举后,即向皇帝上书,对司马光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抨击,引起了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和诬告陷害。苏轼凭直觉直言的拗劲,置他于既不能被新党所容,又不能被旧党所谅,只得又一次凄凄惶惶地离开京城。

  在《千古风流》一书中,能磁石般吸引读者眼球的地方,当然远不止描写“三杰”性格拗的文字部分。只要你有足够耐心登堂入室,书中精彩之处,可说是串珠镶玉,触目皆是。无怪乎陈金泉先生应某刊物之约,在网上传送写作本书体会的电子稿件时,一不留神错敲了个数字,误传给一位素昧平生的人。这位先生(女士)回信称:“有幸拜读《千》写在前面的话,很是震撼……本人没有什么文学底子,但读着前面的话,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有机会一定读一读这本书。”

  或许,这种窥斑知豹的感受,亦可看作是《千古风流》的魅力所在吧!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中外交流
   第03版:中外交流
   第04版:产业观察
   第05版:精品精介
   第06版:传媒中国
   第07版:数字出版
   第08版:综合
   第09版:中版好书榜
   第10版:中国馆情/市场聚焦
   第11版:中国馆情/数字图书馆
   第12版:精品精介
科学社《高等教育与变化的劳动力市场》新视角解读教育与就业关系
在正史中沐浴文学的星辉
一幅宏阔的历史画卷
生命不过是一场突围
透过阅读文化 反思阅读现状
中国图书商报精品精介12一幅宏阔的历史画卷 2019-05-24 2 2019年05月24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