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大学出版社的新媒体矩阵中,“博雅好书”的体量仅次于北京大学出版社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它其实只是北京大学出版社的一个部门公众号,由文史哲事业部的众位编辑创办于2014年春天,虽然不是最早的那一批微信公众号,但也相对属于占先机者。我们的运营方式和一般的公众号不一样,采取的是同仁制度,也就是编辑部的一半编辑参与,每2周轮一次,工作日所发微信的主题也相对固定,按学科分别是教材(周一)、历史(周二)、文学(周三)、艺术与设计(周四)、哲学(周五)。之所以采用这个方式,一是考虑到编辑对自己所出新书的了解最深,二是为了培养新编辑图书宣传的敏锐度。
5年时间,“博雅好书”经历了微信迅速增长期之红利,也充分感受到了饱和期到来之后微信公众号运营的不易。也是从去年开始,“博雅好书”头条的平均打开率相比于前几年有明显下降,目前平均不到5000。这给我们带来一丝隐忧,但细细想来,似乎也不必过于悲观,毕竟大浪淘沙,留下来每天阅读博雅好书推文的“铁粉”是我们真正的服务对象。
我们很早就明确一条原则,在速食主义为王的微信公众号世界,不能也不必仿效动辄“10万+”阅读量的头部公众号,而应该找到自己的定位,走一条属于自己的小而美之路。高质量的文史哲研究和学术普及著作,像《唐宋词十七讲》(叶嘉莹)、《魏晋门阀政治》(田余庆)、《南画十六观》(朱良志)是我们的拳头产品。我们做过实验,《黑格尔从未远去》这样小众的文章能保证近5000的阅读量,而《那一天,我们生活在浮岛》这篇文艺范儿十足的关于英国诗人华兹华斯的推文点击量却上不了2000,原因在于前者更有学术气质。由此可以勾勒出“博雅好书”的订阅者群像:一群泛学术爱好者,他们的焦虑是对知识的焦虑,不带世俗的烟火气,风花雪月也离他们很远。这群读者像找到了队伍一样找到了“博雅好书”,他们虽然在人群中的比例不大,但绝对数量则不可低估。
“博雅好书”有别于为数众多但面目模糊的纯阅读号,它毕竟是北京大学出版社的微信号,绝大多数订阅者其实是冲着学术出版的高峰之一——北大社而来的,他们希望得到这些样的信息:每个月、每个季度北大社有哪几种新书可着重留意?这些新书有哪些亮点?若想在某一领域深入求知,可以阅读哪几部书?这一特点让“博雅好书”可以做到并不单纯追求推文的点击量,而同时也重视读者的下单转化率。我们将各色书单和新书推荐作为一大亮点,像《这儿有一份书单,送给喜爱中古史的你》其实介绍的是一套叫做“未名中古史丛刊”,《这本旧书网炒到200多一本的书重版了》则是关于一本旧书重版的推送,点击量分别在6000和8000,在“博雅好书”的所有推文中点击率已属中上,由于在文中插入了当当或京东的购买链接,从第2天返佣的金额可以看出,转化率非常可观。
去年余敦康先生的《魏晋玄学史》再版时,我们曾推送过余先所写的《哲学使我绝处逢生》,当时的阅读量有1万多,但前不久余先生以89岁高龄驾鹤西去,这篇旧文被很多读者翻出来,阅读量又增加了1万多,为了方便读者,我们当天又将此文原封不动推送了一遍,收获了近1.3万阅读量。
“博雅好书”目前的订阅人数基本定格在13万多,若是将这十几万目标读者服务好,其实便是功德一件,也算是完成了它的初衷,最怕的就是邯郸学步,盲目学习别家公众号,而“抛却自家无尽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