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江玉婷
图书名称:《小学生食育》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学科方向:思品/德育
入选理由:该丛书从食育角度提供特点突出的阅读视角,通过传统饮食文化、饮食健康知识、饮食制作实践等内容推动多方位素养养成,以阅读与实践性活动的结合实现动态阅读,是一套可以帮助孩子们动起手来,在日常饮食中感受中国文化、留存中国味道和中国记忆的食育素质教育读本。
《小学生食育》是一套针对于6~12岁学生设计的读本。据了解,该书主编刘春光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现担任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综合检测中心食品安全与功能学鉴定实验室主任,曾受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委托组建国内最早的营养师培训学校。
在《小学生食育》出版前,刘春光曾带领图书编写组在北京市西城实验小学进行为期6年的实验性教学实践,在一线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对题目、编写体例、插图风格、实操权重等方面进行反复考量与验证。在开展食育实验性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刘春光同时进行为期两学年的对比试验,最后采取用问卷形式对观察组与对照组进行效果调查。结果显示,接受食育教育的观察组在勤俭节约、日常礼仪、家庭成员融洽程度,以及营养知识掌握上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与提高。
为适应课堂教学模式,编写组按照学校课时、学生年龄、实践操作的特点,对图书内容进行了体系化的编排。该书共32课,每学年完成16课时,每周上一次,每次上两节课,两个学年可完成全部课时。其中食具、食材知识占30%,营养与卫生学知识占比30%,传统文化知识占比40%。在上课过程中,讲授类内容占30%,课堂操作实践占20%,学生阅读与自主实践占50%。
每一课都有一个主题,“启蔽开明”讲述了食物、餐具的历史演进与发展,“食经窥要”分析了食物中的营养素;“怀古鉴今”引出与主题相关的典故、神话;“古礼撷萃”介绍了就餐礼仪;“助学小行”设计了可供亲子共同完成的动手活动。书中对复杂的汉字进行注音,每一页采用连环画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只要熟悉图书内容和结构,即便没有经过专业的食育培训,也能带学生上一堂食育课。
从内容上看,动手实践是《小学生食育》的一大特色。据该书责编王迎兰介绍,书中设计了96个实践活动,平均每一课设有3个活动。活动从类型角度主要分成两类:一类是烹饪活动,一类是实验活动。烹饪活动有制作鸡蛋饼、制作香菇豆腐、制作五彩蔬菜卷等,通过这些家常饭菜的制作、品尝,让学生体会亲手制作食物的乐趣,认识到食物品种多样化的重要性,懂得如何摄入足够的营养,以及避免过量摄入高盐、高糖、高脂肪类食物。实验活动有寻找面粉中的蛋白质、发现牙齿上的细菌等,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实验,纠正错误的观念,对食物与健康饮食形成科学的认识。这些实践活动可以在学校进行,也可以在家庭进行。其中,适合在学校开展的实践活动有64项,适合在家庭开展的亲子活动有32项。
“餐具可以循环使用,不属于损耗设施。”刘春光表示改造一间可供30人上课的食育教室造价在3000元左右,只需要购置电磁炉、餐具、锅等基础设施。实验校开设的食育课受到了家长的欢迎,刘春光猜测可能是因为食物——课上教师会让孩子把自己做的食物带回家跟父母一起分享。有的家长表示,孩子会根据季节选择水果,聚餐时还会提醒大人要注意座次。
改变的不止是孩子。在编辑之前《小学生食育》之前,王迎兰早上会在孩子的书包里装好一盒热牛奶和一个提前买好的蛋糕。现在她会早起熬一锅粥,给孩子烙一张饼。“这更符合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她意识到这一点,并且享受一家人的早餐时光。
“关注文化传承,关心儿童健康,为儿童留存中国味道和中国记忆。”刘春光把这句话写在《小学生食育》的飘口处,这也是他对这套书的更深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