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穆宏志
金秋十月,京华大地充满文心诗意。10月13日~31日,第六届“北京十月文学月”在京城掀起一轮轮文学热潮,从书店到街头,从社区到校园,线上与线下互动的文学活动,将“读文学、品文学、爱文学”融入城市生活。
本届文学月进一步加强了顶层设计,紧扣“新时代 新文学 新使命”主题,分为核心活动、国际交流、大众活动、少儿文学、网络文学五大板块,近百场活动,推动北京文学高质量发展。
本届文学月整合文学资源,创新运作模式,扩大活动规模,强化传播手段,推动文学与影视、戏剧、旅游等多领域跨界交流合作,走出“出版界”,积极拥抱新的“朋友圈”。呈现了献礼建党百年、连结世界、跨界融合、迈向广阔天地、开启合作新境界的特色亮点,通过大胆突破和创新,实现从“破圈”到“跨圈”,再到“融圈”。
北京出版集团发布“十月文学伙伴计划”活动倡议,包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与点众科技签订合作协议,打造中国文化出海新模式;十月文学院与掌阅科技联合发起网络文学作家进驻十月文学平台、十月作家进驻网络平台签约;十月杂志社与爱奇艺联合发起推出30部现实主义题材作品项目签约;十月文学院、十月少年文学杂志社与繁星戏剧村发起戏剧项目签约等,以文学为核心,搭建跨界合作和资源汇聚的平台,促进各文化领域融合创新发展,驱动文学作品社会价值与商业价值同步提升,共同构建文学伙伴生态阵营,为文学真正走向市场提供优质的媒介、渠道和平台。
本届“北京十月文学月”在传播方式、渠道等方面积极开拓创新。在传播形式和渠道方面,联合各大主流媒体、门户网站,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网站、App、小程序等多种渠道,全方位、多样化报道活动,聚拢人气、持续发声;搭建以“北京十月文学月”官方抖音号、“十月文学院”官方微信为核心,各活动主办单位广泛参与的融媒体矩阵;广泛邀请活跃在抖音、快手、视频号、哔哩哔哩等各平台上的内容创作“达人”亲临现场参加活动,增添更加独特、多彩的视角和声音。调动实体书店、博物馆、文学网站等线上线下的文化资源,为大众提供丰富多元、持续不断、近在身边的文化服务资源。
文学要记录和书写伟大城市与伟大时代
专访北京出版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康伟
□“北京十月文学月”已办至第六届,今年新增加了作家行走、采风活动,让作家近距离触摸、感受北京城市发展的新面貌,这样的安排是出于什么考虑?
■文艺创作者要承担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北京是首善之区、全国文化中心,是全球首个“双奥之城”,大力推进的冬奥会筹办、中轴线申遗、“两区”“三平台”建设等工作都对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着积极的影响。这些需要作家们通过行走、体验,产生感悟,发现创作主题,捕捉创作灵感,生产出立得住、传得出的作品。作为国有文化企业,作为作家的老朋友,北京出版集团有责任和义务为作家深入新现实、新生活、新发展创造机会和条件,用文学记录和书写这个伟大城市、伟大时代。
今年作家的行走采风活动,是文学与北京的深度对话。我们与作家一起深入西城、通州、延庆等区行走探访,内容涉及寻访北京红色足迹,探访长城文化带、大运河文化带,行走金融街、北京坊、产业园区等地。作家们通过亲见、亲闻、亲历北京的新变化、新生活、新发展,激发创作灵感和激情。后续,我们还将陆续推出一批反映北京新时代特点的优秀作品。
□今年的“北京十月文学月”在前期策划和创意方面,有哪些与往届不同的主导思路和原则,现在看来最初设想是否达到了?
■从目前的社会反响来看,此次“北京十月文学月”收获颇丰。本届文学月恰逢建党百年,作为有着红色基因的北京出版集团,全体同仁以饱满的激情与强烈的使命感投入筹备和举办活动的工作中,以确保活动思路明确、主题鲜明、效果显著。本届文学月的主导思路是“以文学的名义,为党的百年华诞献礼,为新百年启航发声”;主题是“新时代 新文学 新使命”。我们将主导思路贯穿于所有活动之中,力求通过大胆突破和创新,实现从“破圈”到“跨圈”,再到“融圈”。
“破圈”是突破文学专业圈。在举办高品质文学活动的同时,以“人民的文学”为宗旨,贴近大众,扩大影响。特点是从时间上呈现“2+20+365”模式,即2天高规格活动+20天持续不断文学活动+365天全市持续不间断推进文学项目;在空间上呈现“1+10+N”模式,即1个主活动举办地+10个十月文学月打卡地+全国十月作家居住地、特色书店、网络作家写作生活直播、线上国际论坛等不同场景举办地,最大限度覆盖到北京乃至全国。仅启动活动在6个平台的直播,点击量就达3000万,切实打造出文学节日的盛况。
“跨圈”即实现跨界联合,旨在发动作家与艺术家、专业学者、影视工作者、大众之间的跨界交流,推动文学品牌、出版机构与研究单位、书店、影视机构等的跨界互动。我们在北大红楼、现代文学馆、北京坊、十月文学院等多个北京文化地标举办多场高峰论坛、研讨会、戏剧节、文学采风、见面会等活动,发挥文学作为各类艺术形式母体的引领作用,推进文学与影视、戏剧、线上平台、科技、旅游等产业跨界合作。
通过将“十月”这一文学品牌与更多的文旅、科技等产业品牌进行交融、碰撞,从而达到“融圈”的目的,最终实现“文学+”“出版+”,为首都文化催生新的文化资产。
□北京加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将着力点放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革命文化、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历史担当,自觉肩负起推动全国文化发展的重任,请谈谈“北京十月文学月”在活动安排上如何体现这些方面的内容?
■举办“北京十月文学月”的初衷,就是想通过凝聚各方力量,繁荣文艺创作,促进文艺创新,合力推动北京文学创作发展走向新高度;通过充分发挥全国文化中心的优势地位与号召力,为北京吸引汇聚优秀创作资源,合力推动彰显时代精神、北京特色、首都水准的精品力作涌现;通过培育高峰作家作品,打造北京文学文化高地,切实发挥文学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大局中的重要作用。
在活动内容上,结合建党100周年的关键历史节点,梳理呈现党领导下的百年文学尤其是红色文学、北京文学的发展与成就。在创作方面,推出《远去的白马》这样一部具有时代性、经典性和史诗感的原创文学作品。作品以共产党人的英雄事迹雄辩地阐释中国的革命之所以能取得成功,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在各个历史时期都以人民为中心,也因此被广大人民由衷地信赖与拥护。此外,“文学献礼建党百年——第六届‘北京十月文学月’主题书展”阅读活动、“重读红色经典”青年读书会等活动,吸引凝聚大家重读红色文学经典,分享阅读感悟,扩大了文学月活动对于青年群体的影响力。同时,充分发挥文学事业在首都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在挖掘中轴线文化内涵、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预热、助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三个方面都有丰富的活动和内容呈现。
□“北京十月文学月”每年定期举办,也是一个巨大挑战,如何出新?如何真正打造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甚至世界知名度的活动,有哪些初步的设想?
■在前五届圆满举办的基础上,本届“北京十月文学月”迈出了重要一步。今后我们还将不断总结经验,创新发展,为打造一个世界级的文学活动品牌而努力。我们的设想是:
一,做强文学特色。在巩固文学专业性基础上突出全国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的站位高度。我们将不断汇聚国内外文学力量,促进线上线下文学创作和阅读更好地融合,促进更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在“北京十月文学月”这一平台上进行交流、探讨。
二,做好前瞻引领。举办中国文学、世界文学的高峰对话,前瞻性地引领中国文学、世界文学在思想上、理论上、实践上、趋势上的发展。同时,以文学的引领作用和影响,把其他领域和产业融合起来,打造国家级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新性平台、世界级的文化交流平台。
三,做大规模影响。坚定“立足北京,覆盖全国,影响世界”的目标,在跨领域、跨地区、跨国界、跨文化、跨时空上重点发力,开展文学与大众、文学与城市、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等丰富多元的主题交流活动,为中国乃至世界的文艺创作与文化发展贡献北京力量。
我相信,“北京十月文学月”在北京市委宣传部的领导下,将不负使命,逐步发展成为一项国际性的文学活动盛事。
●新书发布
长篇小说《远去的白马》:原创文学扛鼎之作
10月25日,第六届“北京十月文学月”核心活动之一的朱秀海长篇小说《远去的白马》研讨会在北京出版集团“想心空间”举办。此次研讨会由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北京出版集团联合主办,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十月》杂志社承办。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邱华栋,北京出版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康伟出席会议并致辞。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副主任李朝全及孟繁华、贺绍俊、胡平、汪守德、梁鸿鹰、何弘、刘琼、张莉、岳雯、丛治辰、傅逸尘、李壮等知名作家、评论家,小说原型人物江海团长的女婿高磊,以及该书作者、作家、编剧朱秀海参加研讨会,围绕《远去的白马》的思想内涵、文学价值、艺术突破等进行了深入讨论。研讨会由《十月》杂志主编陈东捷主持。
康伟在致辞中说,在建党百年的重要历史节点上,热切呼唤《远去的白马》这样一部具有时代性、经典性和史诗感的原创文学扛鼎之作。这部作品书写了中国共产党为取得革命胜利解放全中国所做出的重要贡献和决定性作用,并且以共产党人的英雄事迹雄辩地阐释:中国的革命之所以能取得成功,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在各个历史时期都以人民为中心,也因此被广大人民由衷地信赖与拥护。
邱华栋谈到,作者朱秀海在军事文学、军旅文学创作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远去的白马》是他为当代军事文学领域贡献的又一部力作,该作品塑造的支前女英雄赵秀英,充分体现了中国女性在战争年代里个体生命丰富而复杂的经验,以及战争所带给她们的苦难与考验。
《远去的白马》是一部有分量、有思考的军事文学作品。以一匹驰骋沙场的白马为引子,拉开帷幕。白马的意象贯穿始终,使整部小说文学韵味和精神内涵特别丰厚。
《平安批》:潮汕侨商“下南洋”的奋斗史
10月20日,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人民文学》杂志社联合主办的著名作家陈继明长篇小说《平安批》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阎晶明,著名文学评论家、作家贺绍俊、白烨、梁鸿鹰、王春林、刘琼、李云雷、刘大先、杨庆祥、徐刚、岳雯、丛治辰、李壮、刘汀,以及该书作者陈继明出席会议,就该书的文学特质与艺术探索进行了充分解读与深入探讨。
批,是闽南语,即“信”的意思。平安批,即平安信。潮汕、闽南华侨与家乡的书信往来便是“侨批”。侨批是华侨移民史、创业史及广大侨胞对祖国经济社会发展所作贡献的历史证明,更记载了当年漂泊海外中国侨民的艰辛。一封封平安批,承载了多少血汗和热泪,诉说着多少游子的思乡之情、以及多少亲人的互相惦念。独特的侨批文化也是中华民族珍贵的回忆与见证。广东省作协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艺术与传播学院教授陈继明的最新长篇小说《平安批》便是书写这独特的侨批文化以及潮汕人下南洋的番客故事。以平安批为媒介,小说融入了百年世事变迁,精深地写出了一方人的精神世界,写出了一颗颗重情守义、爱国爱乡的“中国心”。
● 论坛精萃
第六届北京文学高峰论坛聚焦传承与突破
10月18日,第六届“北京十月文学月”核心活动之一“传承与突破——第六届北京文学高峰论坛”在京举行。活动由北京市文联、北京出版集团主办,北京作家协会、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承办。邱华栋、何向阳、朱秀海、柳建伟、李舫、陈福民、乔叶、刘大先、石一枫等知名作家、评论家,北京市文联一级巡视员田鹏、北京出版集团相关负责人等出席活动。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莉任论坛学术主持。
与会嘉宾围绕“与历史对话”“与时代共振”两个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回顾总结北京文学的创作成就和经验特色,分析交流北京作家的创作风格与时代使命,共同展望北京文学的未来。
北京文学不仅是一个地域概念,北京作家作为一个群体,作品风貌虽然千差万别,但是历代北京作家却有着共同的责任担当和历史使命,这就是一直密切关注多姿多彩的现实生活,稳健立足于波澜壮阔的社会实践,坚持从人民生活中汲取丰厚滋养,勇于回答现实和生活提出的问题,逐步形成了具有浓郁地域色彩同时又极具包容性的北京文学。正是几代作家薪火相传的现实主义精神,让北京文学和北京作家一直处于时代前沿。
北京作家群体有着老中青兼备的完整的人才梯队,有着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题材多元、开掘全面、以现实主义为创作基调等诸多优秀传统。近年来,一大批北京作家能够在全球化的视野下重新审视现实和历史,大胆拓宽作品的题材范围,丰富表现手段,且把求新建立在追求思想深度、厚度的基础上完成,以稳扎稳打的态度实践着艺术创新,在叙事上有了更独特的探索,对当下经验也有了更成熟的书写。
传承是为了突破,突破意味着最有生命力的传承。新时代的北京作家和北京文学把握着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的脉搏,着笔于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将以更为开阔的视野和更为深刻的思想,抵达新的高度。
面向新时代,北京文学自有新的使命、新的担当,更呼唤新的成就。此次论坛是一场盛宴,与会嘉宾的精彩分享为受众带来了宝贵的价值和力量。
儿童文学论坛展示创作新高度
10月13日,“立足百年经典,再创时代高峰”儿童文学论坛暨第一届小十月青年作家创作营在十月文学院举办。活动由北京出版集团主办,《十月少年文学》杂志社承办。作为第六届“北京十月文学月”的核心活动之一,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十月少年文学》主编曹文轩,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十月少年文学》编委张之路,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十月少年文学》编委王泉根以及吴然、湘女、孙建江、薛卫民、王立春、蓝蓝、谢倩霓、安武林、翌平、毛芦芦、宁拉、张国龙、汤汤、纳杨、陈诗哥等来自全国各地的40余位儿童文学作家和评论家相聚北京,围绕“儿童文学作家如何响应新时代的召唤,创作满足当代少年儿童精神需求的优秀文学作品”主题进行研讨。活动由《十月少年文学》副主编冷林蔚主持。第一届小十月青年作家创作营启动,此举也是“小十月青年作家人才培养计划”实施的第一步。
曹文轩阐释了写作的意义和“小十月”的意义。王泉根以“新时代原创儿童文学的新高地新风貌新作为”的评语肯定了《十月少年文学》创刊5年来所取得的成绩,同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目标。北京出版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10月正值《十月少年文学》杂志创刊5周年,未来杂志将一如既往地搭建作家与读者之间的桥梁,让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到达更多孩子身边,陪伴更多孩子健康成长。
儿童文学论坛分为小说、童话、诗歌、散文四个组别,每一组别由一位儿童文学作家或评论家主持,四至五位老中青三代作家发言。20多位作家从自身创作出发,畅谈创作历程和心得体会;同时也针对当下儿童文学创作的热点问题和重点问题谈思考。论坛话题丰富,兼容并蓄,展示了当代儿童文学领域的理论水准和创作高度。
曹文轩宣布第一届小十月青年作家创作营启动,并为张之路、吴然、湘女、孙建江、薛卫民颁发导师聘书。导师们为第一届小十月青年作家创作营的21位营员颁发了证书。
本次创作营活动形式丰富多彩。10月14日,营员们一起参观了李大钊故居、京报馆旧址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当天的文学讲座和沙龙活动,张之路、吴然、薛卫民、汤汤4位作家发言,嘉宾和营员们各抒己见,展开讨论。《十月少年文学》希望将小十月青年作家创作营打造成一个开放的、持续性的儿童文学创作与交流平台。现场活动结束后,青年作家创作营仍会以“导师辅导,学员求教”的方式进行线上交流,也将持续举办多种线下活动。
文学与影视高峰论坛开启“十月星浪潮影视计划”
10月13日,第六届“北京十月文学月”核心活动之一“共生共荣 文学与影视高峰论坛”暨“十月星浪潮影视计划”系列活动在京举行。100余位知名作家、编剧、导演、制片人参与此次活动,共同探讨文学和影视的融合发展和转化。活动由十月文学院主办,北京盛世肯特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承办,旨在以文学为核心搭建文学与影视跨界交流合作平台,发挥文学母体在文化艺术领域的引领催化作用,促进作者、出版、阅读、影视等各维度融合与创新发展。
十月文学院在去年建立文学与影视孵化中心后,进一步加强文学与影视资源融合,探求多元多维度的IP衍生运营与合作,联合众多知名作者编剧和相关影视机构发起“十月星浪潮影视计划”,该计划联合投资、制片、拍摄、发行等产业链环节,通过对优秀文学作品影视化改编项目的运营,将优质的文学IP进行影视转化和合作延伸,增进文学界和影视界的相互沟通了解。现场发布的“十月星浪潮影视计划”首期作品,涵盖电影、剧集、网络大电影等,包括芦苇《白山黑水》,邱华栋《听功》,肖旭驰、祁媛《非常之旅》,寇子《地面的声音》,韩凯臣《憧憬》等9个电影IP项目;李洱《应物兄》、张营《婴宁》、杨双印《运通天下》、刘品章《大唐琴缘录》等9个电视剧IP项目;陈汗《山海经之蚩尤战帝天》等9个网络IP项目。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十月签约作家李洱的长篇小说《应物兄》作为首批纳入“十月星浪潮影视计划”的文学作品,将开启影视化进程。
北京出版集团相关负责人指出,如何将文学和影视更好地结合,是新的历史时期文艺创作者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集团将整合“十月”旗下文学品牌资源,搭建好影视文学创作中心平台,以“十月星浪潮影视计划”为延展和落地,整合优质IP资源、国内一线影视公司和影视投融机构,寻求多元战略合作,创作出更多的体现中国特色、凝聚中国力量的现实主义精品力作。
关于文学和影视的联动一直是被广泛讨论的话题。在这次论坛上,多位文学界、影视界嘉宾进行了题为“新时代文学与影视的共生共荣”“文学影视改编的良性循环”的两场圆桌论坛,共同探讨新时代文学与影视融合发展的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