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丽
教材,作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载体,肩负着教书育人的职能,是最应该保证质量的一种图书。一本教材的内容质量,主要取决于作者和编辑。作者是“源头”,起着关键作用,决定一本书是否好读好用。管理好作者资源,是最好的打造优质教材的方法。编辑如何对作者资源进行管理呢?
乐于发现 人民美术出版社原社长汪家明曾说:编辑最重要的素质,是其“发现”的能力,发现好的作者,发现好的选题,而非“策划”的能力。如何发现作者?出版社是与人打交道的行业,编辑一定要走出办公室,走到书店,走进相关学校和院系,参加各种学术活动、专业会议,去做调研,了解学科领域的发展、教学改革情况、专业情况,了解在教学方面有专长的老师,从中激发选题思路,发现合适的作者。这两年多来,受疫情影响,编辑走出去的机会少了许多,但如今有很多种沟通的途径,如电话、微信(群)、QQ(群)、教学平台、视频网站、学术论坛,等等,编辑要善于利用这些途径,发现更多作者。但这些渠道替代不了面对面的沟通,一旦有机会,编辑还应该走出办公室,广泛发现作者。
及时引导 有些编辑尤其是新编辑会认为,作者可能是某方面的专家,不需要引导或者自己无法引导作者。如何摆脱这样的心理?一是提升自己,让自己能和作者平等对话;二是认识到术业有专攻,作者和编辑各有优势,各司其责。
对于教师而言,其专业在于“教学”,他们的专业水平和教学水平可能很高,但有的可能没有编书经验,对一些写作规范、出版规定也不大了解。比如有的多作者合作编写的教材,常常会出现各章节风格不一致,体例不统一,如果写作前和写作中编辑没有引导作者,出现这种问题后期修改就会花费很大精力。如“思政进教材”,一本书是否适合加入思政元素,如何加入,编辑要提前和作者进行沟通,避免该加的没加,或者思政内容过于生硬。编辑在组稿时要向作者讲明自己的策划意图、教材定位、特点、体例设计等,同时向作者征求意见和建议,得到作者认可后,给作者发送一份作者交稿须知,详细说明有关交稿事项,如齐清定的交稿原则、字数要求、时间要求、写作规范,等等。
在作者写作过程中,及时与作者沟通,询问进度,是否有困难,自己能给予什么帮助。作者写完一部分书稿时,可以让作者发来,看看存在什么问题,及时反馈给作者,在后面的写作中避免同类问题,这就是“中耕”。一些编辑和作者签订完出版合同,约定好出书时间后,中间就不再联系作者了,等到作者交稿后,审稿时发现有诸多问题,这时不管是退给作者修改,还是编辑费尽周折修改,都比较被动,书稿的质量也难以掌控。
全面支持 编辑是为人作嫁衣的职业,无论是做伯乐发现千里马,还是埋头于厚厚的书稿中间发现并处理书稿中的各种问题,编辑名字都在封底,是有成就属于作者、有问题要担当责任的人。
编辑要成为作者的支持者,支持他们著书立说。作者的书稿要认真审阅,发现问题反馈给作者修改,或编辑加工时给予修改、润色,使之成为一本质量高、好教好用的教材;作者在学校用书或者一些会议用书时,要能够及时出版发行;教材出来后,要做相关营销活动,推广教材,使作者的教材能够得到更为广泛的使用,教材只有产生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作者才能有更高的写作热情。
长线合作 一本书出版后,编辑也要与作者保持长期联系。一本书可能会持续销售多年,可能会修订三版、五版,甚至十几版。一个作者,可能会创作多本书。一个作者,因为认可一个编辑,可能不仅把他的多个作品交付给一个编辑,还可能会向他的同事、同行推荐这位编辑。所以,认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与作者保持合作关系,直至成为朋友关系,你会发现自己手头掌握的作者资源会越来越多,不断放大,你会做出越来越多的好教材,创造出更多价值。
出版社最重要的资源是什么?书展上,很多出版社展台前都有一面作者照片墙,这些熟悉的面孔、闪亮的名字,就是出版社最重要的资源。在他们的背后,隐藏着许多默默无闻的编辑,发现他们,引导他们,支持他们,他们也会给编辑带来丰富的作品,两者相互支持,相互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