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世界出版/中外交流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跨文化背景下身份认同成为永恒主旨
《上海最后的玫瑰》
《美丽国家》
《昨晚在电报俱乐部》
《琼没事》
《桃花源》

  ■陶欣雨(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

  中国文学广义上讲是以中国为题材进行文学创作的图书,不仅包括中国作家创作的作品,还包括中国之外的其他国家、地区的作家以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为题材进行文学创作的作品。长期生活在海外的中国人、华侨、华裔是其中最为醒目和突出的中国主题文学创作群体。本文首先推出以下5部文学图书,期望中国学术界、文学批评界和出版界给予这个文学群体更多的关注。

  《上海最后的玫瑰》(The Last Rose of Shanghai)

  该书以1940年日本占领时期的上海为背景,讲述了流落上海的犹太难民欧内斯特与上海俱乐部女老板邵爱依令人心碎的爱情故事,生动展现了上海作为犹太难民避难所的历史。

  早年在上海的生活经历以及听说的有关上海犹太难民的故事激发了戴维娜的创作灵感。为了揣摩一个逃离欧洲的犹太人的心理,戴维娜阅读了大量曾流落上海的犹太难民的回忆录,如维维安·珍妮特·卡普兰(Vivian Jeanette Kaplan)的《十个绿瓶子》(Ten Green Bottles),伊爱莲·艾伯(Irene Eber)编辑的《来自上海的声音》(Voices from Shanghai),以及欧内斯特·赫普纳(Ernest Heppner)的《上海难民营》(Shanghai Refuge)——主角欧内斯特的名字正是作者为了纪念这位作家而取。书中,上海这座东方城市的魅力通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主角的所思所感展现在读者面前。传统的束缚、历史的枷锁和战争的冲突更是将犹太难民故事升华为一场充满韧性、希望和自我发现的艰辛历程,此外,一些真实的历史人物的出场也使这个虚构的故事具有了更多的真实性。

  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与交融、底层和特权阶层在战时迥异的生活条件和同样的惊惶不安、灯火辉煌的夜总会和充满活力的爵士乐……这些内容不仅成为吸引读者的重要元素,更向世界读者描绘了二战时期被日军占领的上海鲜为人知的历史画卷。

  今天的国际市场上出版的有关二战的历史小说绝大多数以展现欧洲境况为主,欧美读者对同样饱受摧残的太平洋战场知之甚少。20世纪40年代的上海接纳了超过1.8万名犹太难民,上海人民的友好和包容为那段黑暗时光背井离乡的犹太难民提供了温暖。作者希望小说能丰富历史细节,使读者对二战的认知画卷更加完整。

  该书作者戴维娜出生在中国,24岁前往美国,在德克萨斯女子大学获得英语硕士学位,曾任南新罕布什尔大学艺术学硕士项目学科专家,并担任伊斯特菲尔德学院的客座教授,现居美国波士顿,曾著有《明月皇后》两部曲——关于中国古代唯一的女皇武则天的历史小说。

  该书由亚马逊出版(Amazon Publishing)旗下小说品牌——联合湖出版社( Lake Union Publishing)于2021 年 12 月出版,该社以出版当代小说、历史小说、回忆录和流行非虚构作品见长。《上海最后的玫瑰》在好书网和亚马逊上分获4.17分和4.3分,并入围2021年全国犹太图书奖。

  《美丽国家》(Beautiful Country)

  该书是美国华裔女作家王乾(Qian Julie Wang)的处女作。书名是对“美国”的直译,但王乾在美国的童年生活远算不上“美丽”:父母在血汗工厂工作,自己在学校受到排挤。作者从孩童的视角,以优美清晰的抒情笔触和令人难忘的魅力和力量,讲述了自己作为中国移民的美国故事:她的家庭在所谓“美国梦”的重压下不堪重负,自己的成长过程中也充满阴霾,但她从未停止寻找光明和希望。

  该书揭示了社会底层的少数族裔、外来移民在美国的处境,重新诠释了“美国梦”的意义,王乾受访时说:美国梦通常被描述为一个人从贫穷到富有的奋斗史,但这种描述不足以支撑起一个有意义的人生,真正重要的是人们与所处群体之间的相互支持以及归属感。该书是根据作者7岁跟随双亲移居美国后的经历撰写的回忆录。王乾是耶鲁大学法学博士,现为一名诉讼律师。

  该书由双日出版社于2021年9月出版。双日出版社主要出版具有较高文学价值和文化内涵的高端小说。

  《美丽国家》一经推出就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即时榜,之后还获得美国前总统奥巴马的推荐。《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艾玛·斯特劳布(Emma Straub)称赞该书“掷地有声、文笔优美”。美国当代华裔文学最重要的作家之一的任璧莲(Gish Jen)评价该书:“朴实真挚、充满力量与勇气。”普利策奖获得者、非洲裔美国作家希沙姆·马塔尔(Hisham Matar)称该书向人们揭示了急需得到揭示的、超越美国国界的现实。该书在好书网和亚马逊上分获 4.19分和4.4分。

  《昨晚在电报俱乐部》 (Last Night at the Telegraph Club)

  该书故事设定在20世纪50年代的旧金山唐人街,讲述了 17 岁的中国二代移民莉莉·胡(Lily Hu)在麦卡锡主义兴起的社会背景下自我发现、追寻真爱的故事。

  该书描写的年代背景和群体的特殊性也使其在图书市场上独树一帜,正因如此,才得以为当代读者提供了解美国第二次“红色恐慌”时期边缘化群体生活境遇的机会。

  这部小说是基于大量研究的成果,既有关于20世纪50年代生活在旧金山唐人街的华裔美国人被麦卡锡主义困扰的研究,也有对同一时代边缘群体生活的研究。可以说,该书不仅是一本浪漫小说,更丰富了研究这一时期美国历史的视角。不少知名作者在评论该书时都提到,生动细腻的笔触,仿佛将上世纪 50年代的旧金山重新拉回当代读者面前。

  该书作者为美国华人女作家马琳达·罗(Malinda Lo),哈佛大学地区研究硕士,著有多部青年文学作品,作品多聚焦多元文化和少数群体。

  该书由达顿出版社(Dutton Books)于2021年1月出版,达顿出版社1852年由美国先驱出版家爱德华·达顿(Edward Payson Dutton)创立,现在隶属于企鹅集团旗下。该书在好书网上获评4.26分,亚马逊上获评4.5分,此外,这本书还荣获2021年美国国家图书奖青年文学奖,组委会评述:该书描绘了在忌惮和偏狭的社会环境中闪现的浪漫火花,称其为一本“炽热的小说”。

  《琼没事》 (Joan Is Okay)

  《琼没事》的故事设定在新冠疫情笼罩下的纽约,主人公琼三十出头,是一家繁忙的医院的重症监护室医师,同时也是华裔移民,早年,她父母出于对“美国梦”的向往举家迁至美国。琼对工作认真且投入,用世俗的眼光来看她无疑是位成功女性,但她也会感到疑惑:自己真正的根在哪里?在医院吗——在那里,穿着白大褂的她觉得自己是被需要的。亦或是在家里——在那里,她的家人不断用自己的文化和社会期望来塑造她的生活。

  华裔移民、女性、从事男性主导的行业……该书的主角琼是个缩影,展现了美国少数群体在社会生活中的诸多不确定性。《琼没事》看似平实,实则充满力量,并夹杂着辛辣的幽默,触及了让不少人产生深刻共鸣的问题,如作为华裔美国女性,在疫情这一高风险时期从事医学工作这一男性主导的工作该如何自处?如何在主流文化中找到自己的声音?如何在紧密的家庭关系中保持一定的独立性?

  此外,书中有不少琼与家人相处的场景,也有助于西方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家庭中的代际关系。如琼的双亲对琼和她哥哥抱有很高的期望,对他们一直采取严格的教育方式;在父亲去世后,琼的哥哥与两年未见的母亲重聚,没有拥抱和亲吻,只有潦草的问候……这些看似与美国式亲密家庭关系迥异的相处模式的背后,是不一样的价值观念,也是同样深沉的爱。

  该书作者王苇柯(Weike Wang)是美国华人女作家、哈佛大学化学学士和公共卫生博士,著有小说《化学》(Chemistry),并获得2018年海明威奖。

  该书由兰登书屋于2022年1月出版,在好书网上获评3.74分,在亚马逊上获评4.1分,并入围安德鲁·卡内基文学奖。

  《桃花源》(Peach Blossom Spring)

  《桃花源》的故事开始于1938年,主人公梅林和她4岁的儿子陶仁书迫于战乱背井离乡以寻找安身之处,从中国大陆辗转到中国台湾再迁往美国,陪伴他们的只有一张手卷,上面画的是桃花源——那个给予人们安慰和智慧的古老的中国寓言。

  陶仁书的原型正是作者梅丽莎·傅(Melissa Fu)的父亲,他亲历八年抗战和十年内战,迫于战乱辗转于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和美国。正如书中的陶仁书(定居美国后改名亨利·陶)一样,由于美国社会存在对华裔的仇视,父亲鲜少提及自己的过去。因此,为完成这部长篇小说,梅丽莎耗费3年时间对中国近代史、中华文化进行深入研究,才最终完成了这部打动人心的小说。

  美国著名华裔作家、社会活动家谢汉兰称该书“非常好地呈现了20世纪中国和美国复杂的时代背景和它给几代人带来的冲击。”《纽约时报》评论称“(该书的)优势在于对战争时期长沙、重庆、上海等城市的描绘”。《桃花源》兼具历史感和可读性,跨越三个世代,通过一个家庭的故事,揭示了战争的残酷性,并以全新视角审视了中国近代史,是一种大胆的创新。此外,将桃花源这个古老的中国式向往揉入陶家人寻找安身家园的叙事中,也使这个故事更加具有诗意。

  作者梅丽莎出生于美国新墨西哥州一个多元文化家庭,其父是中国人,她拥有物理学和英语专业的学术背景,曾在教育领域担任教师、课程开发人员和顾问,现居英国剑桥。

  该书由利特尔-布朗出版社于2022年3月出版。利特尔-布朗出版社隶属于阿歇特图书集团,致力于成为尊重多样性、培养行业人才、鼓励创新作品、引领流行文化变革的出版商。

  《桃花源》在好书网上获评4.22分,亚马逊上获评4.5分。目前该书已有英语、荷兰语和意大利语3个版本,匈牙利语、罗马尼亚语和德语版也将出版。

  上述5部海外读者评分较高的文学类图书,年代设定跨度较广、时代背景各不相同,但多数作品关注到移民问题。可以发现,文化冲突、身份认同仍是美国华裔文学经久不衰的主题。无论是专业书评还是读者评论都表明,精妙的文笔与创新的历史视角是这些书籍的共同特点,尽管主角是少数族裔或少数群体,但仍然能够使读者产生共鸣,这也是它们脱颖而出的关键。无论是以二战还是新冠疫情作为时代背景,美国华裔作家具备的双重文化身份和视野,都能够为英语世界读者了解华人群体的文化历史和生活境遇提供更易切入的解读视角,是补足海外读者对中国文化历史认知缺失的重要拼图,对于文化理解、海外华人权益争取都具有重要意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分销新视野
   第03版:分销新视野
   第04版:优案推介
   第05版:产业观察
   第06版:商报·奥示数据
   第07版:商报·奥示数据
   第08版:集团产经
   第09版:传媒新媒
   第10版:世界出版/中外交流
   第11版:世界出版/中外交流
   第12版:业者论坛
   第13版:中国阅读周报
   第14版:中国阅读周报·严选好书
   第15版:中国阅读周报·严选好书
   第16版:中国阅读周报·荐书
跨文化背景下身份认同成为永恒主旨
中国色彩的爱、天真与自然
中国图书商报世界出版/中外交流11跨文化背景下身份认同成为永恒主旨 2022-11-08 2 2022年11月08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