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洁
随着网络自媒体时代的加速来临,包括文艺作品在内的精神产品也被彻底地裹挟进大众消费娱乐之中。2022年9月,由张翰编剧并制作的影视作品《东八区的先生们》被下架,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聚焦文艺作品创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同时倒逼我们思考出现这种娱乐化、低俗化倾向的原因以及新时代文艺作品创作出版的正确方向。
古人常论“诗言志、歌咏言”,又曰“文以载道”,从这些关于文艺的古老命题和理论中,我们已经察觉到文学被赋予的重任。从梁启超大力推崇小说,陈独秀、胡适等创刊《新青年》倡导白话文,到鲁迅的国民性批判,他们先进的启蒙思想和积极入世的姿态形成了一份庞大的文化遗产,后来到新中国成立后涌现出的赵树理、柳青等深入人民、书写人民的作家,再到王蒙、路遥等新时期反映时代气象和人民心声的作家,他们造就的强大文学传统延续至今。他们的创作主题从民族国家这种重大的题目到一个人的性格成长史,从一个家族几代人的迥异命运到某个普通人的不凡奋斗,恩怨情仇,荣辱兴衰。
但现今文艺作品的创作和出版正在经历深刻巨变的文化环境——发达的大众传媒体系。在五花八门的海量信息涌入到大众视野之后,看似延长了文化感官,实则被碎片化的信息占据了内存。要改变这种无效占据,要求作家不应该拘泥于身边琐事和个人的悲欢离合,不应该是个人的小我和“才子佳人”式的“莺莺燕燕”,更不应该是固定格式的模式化写作和程式化复制,这些故事的讲述应该是在充分把握了时代走向和社会巨变后展开的,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用文学之中的经验和思想力图为我们的人生提供重大的启迪。新时代文艺创作就应该承担着去除这种遮蔽的重任,传媒之外的事件和状态应该更多地被文艺工作者纳入到视界中来,启蒙与救亡的走向绝不应该是娱乐和平庸。
社会主义文艺理论是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出发,认为人民才是历史和时代的创造者。新时代文学经历了百年发展,无论是五四新文学,还是新中国文学,亦或是新时期文学,一直都是将群众满意与否作为检验文学的最高标准。“娱乐”化显然不符合这种标准,它甚或可以说是文化工业的产物。文化工业寄生于大众传播技术,并不知不觉地把文学艺术与商业融合起来,使文艺领域都染上了商品的特征。它不仅让文艺创作内容庸俗化商品化,也使文艺作品出版走向机械复制:它消泯了艺术家的个性、气质和灵感,让文艺作品的独特性和独创性在单一的技术制作中变得匮乏和单调。在这种效应下,流量便成了大多数人认可的唯一标准。比如娱乐圈的流量明星、不磨炼演技只为成名而“抠图演戏”。这必定造成人的精神世界的匮乏和平庸及对美的感知能力的下降,使娱乐和流量成为撬开市场的万能钥匙。
党的十九大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们的文艺事业也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对更加复杂的文化环境,文艺工作者理应肩负起应有的文化使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的集合,每个人都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都有内心的冲突和挣扎。”艺术家必须真正走进人民中去,感受他们的生命、领悟他们的心声,从“入眼”到“入心”,只有摒弃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大同小异的流水线创作方式,才能真正创作出具有强大艺术穿透力和感染力的作品。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的重要讲话中为新时代文艺工作者指明了方向:坚守人民立场、为时代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尤其是在去年大受年轻人喜爱的《革命者》《山海情》《觉醒年代》《扫黑风暴》,以及今年央视开播的《人世间》的出现,力证了文艺作品创作和出版娱乐化的现象正在被纠正,大众也拒绝在这场娱乐风暴中成为“单向度”的人,人们不再为那些粗制滥造的文艺产品买单。“流量”回归到了“演技”,文学创作回归到了正常轨道,文艺出版也找到了清晰的方向。这些优质的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无一不是改编自严肃文学,是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归书写人民史诗的优良传统,回归“出精品、出力作”的优秀出版方向,向新时代和新一代大众交出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