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立业
学术图书是学术思想的重要载体。学术图书走出去可以真正体现思想的海外传播,可以加快推动思想的交流和文明互鉴,对于增强国家学术话语权、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有重要意义。但学术著作的原创、翻译、海外出版及传播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存在一系列难点和瓶颈,给学术图书走出去工作带来不少挑战。笔者试图从《中国传统文化与儒道佛》一书的英译及海外出版出发,对学术图书走出去的路径进行初步探讨和分析,以期促进书业研究学者对学术出版走出去的关注和深入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与儒道佛》是著名文化学者徐小跃研究中国文化核心要义的代表作,原著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英文版于2022年底由美国二十一世纪桥出版社推出。新书上市后受到欧美书评界热捧,先是美国巴诺书店官网预售链接上的书评获得五星好评,随后在英国作家阿森·阿尔瓦雷斯(Asun Alvarez)笔下被誉为“促进西方读者了解精神信仰在中国文化中的关键作用的上乘之作”,其专业书评于2023年3月在全球最大的阅读社交网站Goodreads刊出。为何一本学术图书在海外出版之初便受到如此关注和赞誉,持续得到海外书评家和作家的联袂推荐?
精品原创内容是吸引海外读者注意力的根源
《中国传统文化与儒道佛》是江苏学术名家名作外译首期项目的重要代表作,在选题遴选过程中经历了多轮专家严选,具有独特的学术思想创新之处。英文版新书融合了徐小跃近年关于中国传统文化要义的最新思考,以《中国传统文化与儒道佛》为主要框架,汲取了《什么是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等作品中的新思考和新观点,创造性提出“十德”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要义。由此在向西方读者系统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基础上,融会贯通,拎出一条清晰准确、琅琅上口的主线。新书的创新提升从其英文名Essentials of Chinese Humanism:Confucianism, Daoism and Buddhism(直译为《中华人文精神概要:儒家,道家与佛家》)即可见一斑。从话语权建设的角度看,新书完全摆脱了困扰西方学术界的种族主义、殖民主义、霸权主义及反共意识形态的干扰,清晰、准确、客观地发出了中国声音,可谓欧美图书市场的一缕清风。
海外版权合作机构遴选是扩大影响力的保障
国际版权推广是学术图书走出去的关键一环。专业的事需要依靠专业的团队和专业的机构去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与儒道佛》的中文版出版方江苏人民出版社拥有本领过硬的版权团队,在长期的国际版权推广工作中与泰勒弗朗西斯集团、博睿学术出版集团、施普林格等权威学术出版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同时也与各类富有市场特色的独立出版机构合作开发优势互补型出版项目。英文版的合作方二十一世纪桥出版社是专注于连接亚洲与欧美图书市场的独立出版社,在学术图书的出版发行方面具备独特优势,先后与渠道的“顶流”劳德里奇、Casemate发行集团联合推广新书,通过其遍布全球的专业渠道推送新书预告给专业学者及书评专家,为新书上市引发书业界关注提供了有效保障。
翻译质量管控是打造外译图书品牌的核心
翻译质量一直是影响外译项目成功与否的最为关键的问题,涉及思想交流与传播的学术类图书外译尤为如此。在严谨、忠实的基础上,如何高效实现跨文化传播也是学术翻译中的难点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团队。结构合理的翻译团队可以兼顾两种语言转换过程中的信息迁移,确保两种语言的读者尽可能接收到同等信息量,产生同样的阅读反应,进而实现等效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与儒道佛》一书建立了中外合作翻译与润色团队,包括中文版编辑、学术翻译专家、英文母语编辑及作家在内,均对成书作出了专业贡献,从图书结构、叙事方法和语言表达等方面入手,对英译版本进行了再呈现,在不改变学术思想原意的基础上,最大程度照顾了英文母语阅读习惯,从而保障了新书的跨文化传播效果。中外团队合作的优势在新书中多有体现,书中强调了历史、哲学思想,并且辅以许多具体的例子,所以当西方读者读到国学这一部分时,即使不是中国人,即使从未来过中国,也能理解这些思想背后的逻辑,明白这些逻辑随着时间的逐渐演变,变得更加包容,也更加连贯。
用世界通用学术规范语言讲述中国学术故事
学术图书有着约定俗成的出版规范,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占据欧美学术出版顶流的权威出版机构,都有一套自己的学术图书出版规范。学术图书走出去要想实现思想对话和交流目标,需要按照既定的对话频道与话语方式进行思想表达,否则“讲故事”的效果就要大打折扣。《中国传统文化与儒道佛》英文版的译者、编辑团队在成书过程中仔细对照英文学术图书中的参考文献、索引等的详细要求,对英文版图书进行了本土化技术处理,为英语母语的学术读者提供了阅读便利。
国际阅读推广是提升影响力的重要抓手
一本图书的终极使命是走进读者。走出去图书如何实现有效的国际阅读,是摆在书业同行面前的共同挑战。通过海外书业专业媒体持续发声不失为一条可靠的绿色通道。《中国传统文化与儒道佛》在正式出版之前,得到了书业权威刊物出版商周刊(Publishers Weekly)的关注,通过专栏推广的形式带动了一批专业读者尝鲜阅读,并把自己的阅读感受通过图书社交平台分享,进一步带动了更大范围的国际阅读,初步实现了出版落地有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