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情报研究 美国 国家安全
○王诺亚
世界百年未遇之大变局中,国家竞争与合作以及对外政策的关键在于情报。在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研究美国对内对外政策的变迁,有必要关注美国国家安全情报。罗杰·Z. 乔治教授的《美国国家安全情报论》,兼具资料值、理论和政策研究价值,为读者打开一扇美国国家安全情报的窗口。
我国情报研究素有“域外引进”的传统,于本土探索之外引入发达国家优秀著作,既为国内研究提供参考素材和理论养分,亦是窥测国外对手情报历史、业务、组织、规范等的重要窗口。基于此,我们出版了《美国国家安全情报论》中文译作,将美国情报理论与实践的新成果引入国内,以期为国内研究提供参考。
漫长的演变历程中,美国情报界与决策界形成千丝万缕的关系,其晦明变幻甚至左右着国际政治以及国内情报体制、民主制度等走向。梳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曲折脉络,无疑对叙事者提出了严苛的要求。作者罗杰·Z. 乔治教授极为出色地完成该任务,这与其履历密不可分:自20世纪70年代进入情报界,曾在中央情报局(CIA)担任政治军事分析师,并于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在国务院和国防部的政策轮值中任职,前后30年情报师的生涯,而后转入教学岗位,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与出众的实践能力。该书中,罗杰·Z. 乔治教授避开市面上那些主要描述情报内部流程、回忆或评论等类型的写作手法,而是独辟蹊径,以情报与政策关系为逻辑主线,全面、细致地勾画美国情报界与国家安全界的主要架构,为读者展开一幅宏大的、横跨两界的国家安全情报图景。一方面,作者以情报为起点,从基本理论、历史沿革、组织机构、情报业务等维度,勾勒出美国情报界的现实面貌,并重点阐释了传统的情报循环及与之区别的以分析师为中心的情报过程,概述了战略情报、预警、情报支持、隐蔽行动等主要情报活动的形式与动态。另一方面,作者又从国家安全出发,从机构演变、管理策略、规范问题等维度,以穿插方式凝练地概括了美国庞大国家安全事业的体系构成及其运行机理,情报与政策、情报与民主之间的诸多关键问题得以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珍珠港事件,到冷战时期的古巴导弹危机,再到后冷战时代的“9·11”事件等,一系列大跨度的典型历史事件向读者充分展现国际政治的波谲云诡与国际历史的曲折变迁,其背后的情报斗争则作为核心线索得到深入挖掘与细致剖析。
亨利·基辛格曾对美国中央情报局局长理查德·赫尔姆斯提出“要不断给我提供让我思考的东西”。实际上,美国制定与实施国家安全政策的过程中,情报往往扮演着一个无形但不可或缺的角色,诚如作者所言:情报是国家安全事业的必要组成部分,即使其永远都不完美。
当然,国家安全情报并非价值无涉的纯粹客观知识,相关著作自觉或不自觉地关涉作者的政治立场、历史评价等个人认知因素。故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作者所书内容离真实的历史或许尚有差距,也与我们的判断存在部分的甚至是根本的差异,其对特定国家的评价并不代表译者和任何机构的观点。通过“情报窗口”向读者提供“思考的东西”之时,敬请读者保持独立判断与批判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