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教育活动史 宋代 学校
○王婧娴 栗欣雨
中国传统的史学研究是站在宏观视野之上,以宫廷政治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宏大叙事。梁启超先生认为,“二十四史”的写作,不过是为帝王将相作家谱,此观点虽带有极其浓重的时代烙印,却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传统史学的特点。正史如此,旁出的野史、札记中,即便有着更多对于人情世态的描摹,但其主要的叙述对象,仍不出政治、文化精英的范围。马克思指出,劳动人民是历史的主体。但似乎,在史学界长期追求宏大叙事的语境下,本该是历史主体的劳动人民始终处于“失语”的状态,他们被边缘化、排斥化,流为帝王将相赞歌中的陪衬。进入20世纪以来,历史学研究视角的下移成为了主流趋势,以研究民众生活为基础的微观史学迅速发展,由此改变了以往史学研究的表达方式。而在微观史学的研究中,教育活动史又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教育是“成人”的活动,教育学是“成人”的学科,教育的本质便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人,引导其与社会互相适应。因此,以教育活动史为研究视域,探求古人在教育活动中的行为及其影响,有助于让读者从另一个侧面透视中国历史的发展。
由河北师范大学王永颜教授所著《生活的再现:宋代学校日常生活研究》一书,便是通过对宋代学校师生生活的细致探讨,还原特定时期、特定场景的教育生活百态,为读者提供一个看待宋代历史的新视野。正如作者在《前言》部分所指出的一样,“综观宋代学校日常生活史,始终贯穿着追求个人自由、全面发展以及为社会发展服务这条主线。”该书的写作,也秉持揭示宋代学校教育中“人”的发展这条主体线索,通过“中央官学的日常管理活动”“中央官学师生的日常活动”“地方官学的日常管理活动与师生生活”“宋代科举考试的生活百态”“宋代书院的日常生活”“宋代蒙学的日常生活”六个章节的写作,全景式地展现了宋代教师的日常生活、管理生活、教学生活、休闲生活,以及宋代学生的学习生活、科考生活和课外生活。该书力图通过对宋代学校教育的“原生态”研究,还原个体的真实生活迹象。
微观与宏观相结合是该书的主要研究特点。该书的研究对象,是宋代学校师生的日常生活。作者尤其关注众多普通甚至底层人物生活的微观情境,通过揭示他们在教育活动中的生活横截面,深入分析其心态、思想及情感。在聚焦微观教育史的同时,该书的写作并没有陷入到微观史碎片化、割裂化的弊病中,而是将微观教育史和宏大的社会历史背景相结合,避免了研究视角的窄域化。作者敏锐地捕捉到宋代历史发展的特殊性:在这一历史时期内,文人官僚群体的地位迅速提升,开创了宋代的文化盛世,而宋代之所以会成为“文人的天堂”,便在于其形成了适应时代与社会发展的文教政策。该书的作者,正是将宋代学校生活的研究放置在宋代整体发展的背景之中,利用对微观学校生活的论述,鲜活地展现了全国规模的教育活动。
生活化叙事是该书的主要表达方式。生活化叙事是一种历史叙述方式,其核心理念是将历史事件和现象还原为个体的真实生活经验和情感表达。生活化叙事的关键是通过深入描写历史时期的日常生活、个体的思想情感,以及各种社会背景下人们的行为,使历史变得更加具体、鲜活。教育本身是一个高度个性化和情感化的活动,通过生活化的叙事,该书深度还原了宋代的教育实践,将历史场景还原为具体的情境和故事,激发了读者的兴趣和情感共鸣。同时,生活叙事也有助于解决理论与事实之间的叙述矛盾,它能够将抽象的理论观念与实际的历史事件相结合,这对于教育史的研究十分关键。教育政策、教育制度以及教育实践往往需要将其放置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下,才能让人真正理解其影响及效果。该书便通过深入描写宋代师生的学校教育生活,反映出宋人在特定历史背景以及教育背景下的选择和行为,有助于帮助人们了解宋代的顶层教育制度如何影响了个体生命的决策。
跨学科研究是该书的主要研究方法。作为教育学研究的一部分,该书对宋代学校教育活动的深入研究,不仅描述了宋代教育过程中的日常细节,还分析了这些细节对学生和教师的影响。这种研究方法有助于读者了解宋代学校的教学方法、课程内容以及教育理念。同时,该书采用历史学的研究方法,探讨了宋代学校教育的历史背景和演变。通过对宋代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分析,作者将学校日常生活放入到了更大的历史语境中,有助于读者进一步理解宋代的教育实践。该书的跨学科研究还包括了社会学元素,通过对宋代学校中师生互动、社会阶层和不同教育角色的研究,揭示了社会结构如何影响教育体系的塑造和个体的命运发展。此外,该书运用了心理学研究方法,通过对个体思维、情感和心态的分析,深入挖掘了宋代学生和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内在情感体验,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更加多维的视角,使读者能够深入探讨宋代学校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综合来看,作者通过多个学科的视角综融,成功地还原了过去的历史生活,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了宋代教育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历史即生活,宏大历史的构成,是无数普通个体命运相互交织的结果。意大利著名哲学家、史学家克罗齐断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事,总会以新的形式再次出现。从这个角度来看,将学术视角下移,研究古人的微观生活史、教育史,不仅是在还原真实的历史情境,而且也是在为当今的社会生活寻找“历史的语境”。那些在滚滚历史长河中被掩盖的历史生活场景,正映照了每个普罗大众的命运。因此,该书的现实价值正在于对“缺位历史主体”的追寻,它通过对特定时期特定历史群体的广泛关照,掀开了尘封岁月中的一角,也为当今的教育活动提供了镜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