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运河上的京津冀》一书,聚焦于中国北方重要的文化和历史区域,探讨了运河对京津冀地区发展的深远影响,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研究意义。该书采用纸质图书与视频相结合的融合出版技术,为读者提供无声文字和有声影像相得益彰的阅读体验,是研究融合出版的典型案例,可以为图书出版业提供借鉴和参考价值,具有示范和引领作用。
京津冀地区自古以来就与大运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运河上的京津冀》这部融媒体图书通过翔实细腻的史料,挖掘了大运河与京津冀地区悠久有趣的历史关系,以及在大运河滋养抚育下城市变迁和文化交融的故事。在著名文化学者李建臣和北京学资深教授陈喜波的笔下,《运河上的京津冀》既展示了宏大的历史叙事,又挖掘了深远的文化线索,更有富含生活气息的京畿地域风情再现,并通过一本纸书加六集视频的组合向公众呈现一部融合出版精品。全书以大运河为纽带,分别从京津冀地区的运河历史演变、运河与城乡发展、运河与城市文化、运河与民生、运河与非遗等几个方面展现了多彩多姿的“运河上的京津冀”,让读者充分领略大运河促成京津冀地区从地缘相近、文脉相通到人缘相亲、兴存相依的伟大力量。
该书从策划到出版历经3年。其间,在有声阅读委员会的鼎力支持下,出版社确定了本书的创作团队,包括视频制作人员、作者人选、编辑人员、美编设计等,汇聚了一支高水平的优秀团队,从而确保了项目的高质量完成。作为融合出版项目,《运河上的京津冀》有20万字精美的传统四色印刷纸书,还配有与图书内容紧密相连的同名专题片共6集,京津冀三地各有上下两集,每集时长10分钟左右,通过扫描书中二维码可以利用手机便捷欣赏。有声阅读委员会作为植根于广电媒体的专业性委员会,从三地电视台调用了大量视频资料,并聘请了行业顶尖水平的演播艺术家、后期制作团队精心创作,最终呈现出有声有色、纸电相融的新阅读形态,实现了一书在手可读、可听、可看的多感阅读效果,丰富了读者的阅读体验,使读者更深刻、全面地理解和感受大运河建设对京津冀地区政治、文化、经济方面的重要意义。作为国内首部从大运河视角全面呈现京津冀历史变迁和文化图景的图书,其出版填补了相关市场空白,具有重要的出版价值和现实意义。
《运河上的京津冀》出版之后,在2024年世界阅读日前夕,出版社携手有声阅读委员会、北京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院共同主办了“缘起运河”文化论坛暨新书分享会,图书项目的相关主创人员从不同方面对该书作了深入介绍。通过相关活动的举办、主流媒体的宣传和报道,《运河上的京津冀》实现了创新性融合出版,受到业界好评和读者关注,带来了非常好的社会效应。
《运河上的京津冀》融合出版的创新缘于其多媒体融合的出版模式,其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多方跨界合作,资源有效整合。该书是一次突破出版圈、由多方参与的出版项目,在出版社统一协调下,项目管理团队联合著名文化学者、资深高校教授、电视台节目组、广播电台节目组、书法家等各参与方,通过资源有效整合,最后呈现出一部光影随行、图文并茂的优秀融合出版物。该书文字撰写和视频制作同时进行,期间通过大量沟通工作以保证纸电两部分内容既紧密结合又能发挥纸媒与数媒的各自优势,充分体现了多方跨界合作的效率和价值。
二是筑牢合作基础,拓展衍生项目。项目参与各方通过合作完成这部融合出版物,建立了很好的信任关系,为后续衍生文化产品和延申选题开发打下良好的合作基础。有声阅读委员会是出版社的长期战略合作伙伴,自2018年双方开启合作以来,已经联袂推出的《党性的诠释》《决战金融街》等多部获奖作品。正是在长期友好合作的基础上,才有了这本《运河上的京津冀》的出版。随着该书出版后宣发活动的陆续开展,大家会围绕大运河、京津冀“关键词”更进一步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实现以书为媒、破圈链接的功能和影响力,以小博大,对出版行业、内容产业、文化事业、文旅产业产生相当的影响。
三是探索融合模式,拓宽融合范畴。该书的融合出版不仅仅有技术上的“硬”融合,还拓展了融合的范畴——不同领域资源、人员、技能等的“软”融合。随着技术应用成本越来越低、越来越方便易得,这些“软”融合有可能是未来出版融合更重要的内容。尤其中小出版社常常受限于人员、资金、技术等限制,很难独立运作一个较大的融合出版项目,借助这样的融合出版方式,探索总结出符合自身特点的融合模式,发挥参与各方的资源优势,在做好统筹协调工作的前提下,会取得非常好的投入产出效益,获得1+1远大于2的实际效果,从而对丰富图书市场产品并拓宽文化传播界限发挥更大的杠杆效应和价值。(王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