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儿童 阅读推广 人文关怀
○聂凌睿
儿童阅读的长期践行者,金陵图书馆副馆长、研究馆员李海燕总结工作经验和生活观察、实践,用充满人文关怀的笔触,撰写、出版了《儿童阅读地图:0~12岁儿童阅读指南》。该书是国家新闻出版署出版融合发展(四川新华)重点实验室全民阅读研究开放课题项目相关成果。
李海燕有双重身份,既是母亲,也是一名图书馆资深从业者,儿童阅读推广的长期研究者和实践者。正是基于生活和工作的双重历练,作者才能细致地从儿童蒙养谈起,谈到儿童阅读的种种,如儿童阅读历史与现状、儿童阅读的意义、儿童读物地图、儿童阅读的方向和儿童阅读的促进。
该书装帧简约、淡雅不失童趣,封面书名上嵌入的星星元素预示着“阅读照亮孩童前行”“阅读映照童心”,所绘制的书籍,有着微微展开的书脊,上面坐着不同姿势认真阅读的孩童,寓意着“阅读托举人生”,也提醒读者培养儿童阅读的终点是让儿童掌握阅读技能,自主自发阅读。
全书共六章,主要聚焦0~12岁儿童的阅读发展,爬梳历史、检视当下、瞻望未来,为书和儿童画像,在书与儿童之间搭建紧密联系,描绘出属于儿童的阅读地图。
2014年,李海燕用一册名为《初生三年》的小册子温情记录了孩子0~3岁的“蒙养”生活。10年后,《儿童阅读地图:0~12岁儿童阅读指南》延续《初生三年》温情风格,还添加了更多学理性、学术性的思考和剖析。例如,区别于市面上充斥的功利性过强,毒鸡汤一般的“育儿经”,第一章《儿童的蒙养之道》从成人社会对儿童的三点希冀,即尊敬师长、安静凝神、读书成才谈起,引用与诠释了大量代代相传的儿童阅读材料,时时提醒读者颂扬和继承君子人格与孝敬长辈、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且要避免一味以“三纲”为指引,培育孩童活跃的精神和健全的人格。《儿童蒙养之道》后附有《孝亲之心常存》和《蒙学的启示》两篇“延伸阅读”,将旧时蒙学中宝贵的精神财富摘选出来,从阅读中汲取正能量。
《儿童阅读地图:0~12岁儿童阅读指南》适合哪类人群阅读?第一类是愿意拿起该书进行系统性学习的母亲或者父亲,尤其是初为父母的家长朋友们。还有中小学生家长,需要知晓如何在课外阅读和课业中找到平衡,以阅读促进儿童成长。第二类适配的阅读对象是公共图书馆馆员,尤其是少年儿童图书馆的馆员或者服务于未成年人的馆员。第三类是儿童阅读推广人和儿童阅读相关从业者,如绘本馆工作人员。
为了方便读者快速抓取重点,笔者在该书密集分布的知识点中提取三处要点:
第一,古今儿童阅读对比。这部分主要集中于第二章《今天的儿童及其阅读》。作者旁征博引古今中外文学家、教育学家的案例和论述。
第二,开卷如何有益?这个庞杂的问题作者在第三章《阅读作用于儿童》和第四章《儿童读物地图》中给出了提示。作者所作的积极努力,是融合包括心理学、医学等在内的多学科知识,从“阅读的发生”谈起,解析“动机”,讲解其与“教育”和“语言发展”的关系,以及阅读和亲子阅读的益处。作者呼吁阅读,也提醒读者“开卷”未必“有益”,其一要拒绝成为书奴,其二要读得得当。
第三,儿童阅读推广。这部分是全书专业性最强和最具操作性的部分,充分显示了作者作为图书馆资深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难能可贵的是,该书的可操作性贯穿始终,例如家长阅读《无处不在的阅读场所》后可以按照重点对家庭中的阅读场所做相应的规划;《如何伴读》以《好饿的毛毛虫》为例讲解如何伴读,读者可以在家试着采用书中提到的观察式、讲述式、对话式、游戏式等多种形式伴读,找到适合自家情况的伴读形式,享受亲子阅读乐趣,和宝宝一同进入阅读世界。
作者结合时政,将研究视角扩展到多子女家庭上,研究多子女家庭的亲子阅读,推荐诸如《小凯的家不一样了》《彼得的椅子》等书籍,特意撰写一篇《多子女家庭的亲子阅读》分享多子女亲子阅读诀窍,提醒家长区分大孩子和小孩子之间的阅读差别,避免孩子感觉到被忽视,根据孩子不同的兴趣选择恰当的读物。
作者在前言《阅读的模样》中给阅读下了一个非常通俗易懂的定义,这不仅仅是一个名词解释,更是作者对阅读的希冀,希望读者在阅读该书的过程中,构建新的知识结构,在未来的阅读过程中,找到适合的富有构建性、丰富性和延展性的成长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