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茶马古道 马帮 冒险精神
○杨福泉
李旭与茶马古道有一种深缘,他很多年前就已经走了十多趟,我十几年前就看过他写的《九行茶马古道》。我和他在2002年6月有机会参与由西藏昌都地区、四川甘孜州和云南迪庆州联合组织的“茶马古道”考察,从这条古道最重要的驿站之一丽江出发,向着目的地拉萨,进行了一次古道远行。
我这是第一次全程走茶马古道,而李旭已经走过很多次了,他是给“茶马古道”命名的“六君子”之一。1990年,木霁弘、李旭、陈保亚、王晓松、徐涌涛、李林6人以徒步考察的方式,历时100天走访了马帮的相关路线,出版了《滇藏川“大三角”文化探秘》一书,第一次提出茶马古道的概念和名称,并作了初步界定:“茶马古道在唐代就形成了以滇、川、藏三角地带为核心,西出印度、尼泊尔,东抵四川盆地西缘,东南至桂林的网络。”将茶马古道视为滇、藏、川“大三角”的文化纽带。
在此后30多年的岁月中,李旭一直坚持行走茶马古道并作相关调研。李旭在新书《茶马古道:马帮的传奇生涯》中提到,继第一次走茶马古道之后的30多年间,他陆续不断地以各种方式行走茶马古道,走尽了它在中国境内的绝大部分路段,直至中国与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和缅甸交界的口岸,有时也走出国门探访,直到泰国北部的清迈、清莱和湄赛,老挝的琅勃拉邦,越南的老街、海防和西贡,缅甸的仰光、腊戍和曼德勒,印度的阿萨姆和加尔各答,还有孟加拉国的达卡,尼泊尔的加德满都谷地及喜马拉雅山地,逐一探访了各大茶区将茶叶外运外销的道路,访谈了各地各个历史时期奔走在这条路上的各种马帮群体。
李旭的采访非常细致,《茶马古道:马帮的传奇生涯》采访最多的是纳西族马锅头赵应仙,这是一位在丽江大研古乐队里拉胡琴,有一把很飘逸的白胡须、器宇轩昂的老者。此外,书中对马脚子、骡马经、骡马和牦牛商队的接力运输、马帮的行头、货物的运输与交易等描写,都非常细致生动。
我对李旭在书里写到马帮的种种细节印象很深,这种细节描写只有在深度细致的采访中才可能获得。另一方面,如果仅仅靠采访而不是自己多次走过茶马古道,有感同身受的体验,也难得对茶马古道的马帮有真实的认识和独具个人思考的真切体会。李旭在书中提出了“马帮精神”的概念并加以阐述。马帮作为云南及大西南独有的一种交通运输方式,作为一种独特的行业,作为一种独特的文明文化载体,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和社会组织,在西南历史上,乃至今天,都有其重大而特别的文明意义。李旭在书中提出,马帮的冒险精神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生意上的冒险。二是面对严峻的大自然的冒险。三是面临土匪强盗抢劫的危险。久而久之,在马帮的赶马人和马锅头身上,就形成了许多突出的精神特征。马帮精神,某种意义上就是茶马古道文化的具体体现。李旭在书中还用很多生动的实例,写到了藏族、纳西族、白族等不同民族的马帮在茶马古道上的相互协作、同甘苦共患难,生动地描写了茶马古道上的马帮所反映出的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在书中,作者无论是写这些茶马古道的经商者、马锅头、马脚子,还是写到茶马古道沿线各民族的家庭和民俗,都时时感受到一种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商人与商人之间的诚信;感受到马帮们一种吃苦耐劳、勇往直前的冒险精神,这是无数次走在茶马古道的行者李旭感受最深的体会,也是该书感染人的一个突出方面。
李旭结合个人考察,用人类学者的眼光对茶马古道上常见的一妻多夫等婚姻习俗作了介绍和分析,并引证了国内外一些学者的分析。读者可以多方面地了解到茶马古道沿线丰富多彩的民俗及其变迁。
李旭从20世纪80年代末起与茶马古道结缘,从此一发而不可收,一次次行走在这条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长途运输“天路”上,记录其悲欢离合,也把他对茶马古道和马帮的思考融进了一次次的深度考察中。《茶马古道:马帮的传奇生涯》是他结合早期和之后的一系列对马帮的采访和一次次在茶马古道的行走而写成的一本书,图文并茂,既有很多传奇般的故事,也有深度的学术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