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我作为一名大龄女性,从供职多年的出版公司离职,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灵魂拷问:放弃十多年的工作积累,你值得吗?“35+”的女性再就业有多艰难,你考虑过吗?为什么不休个长假调整下状态再接着上班?你老公肯定挣得很多,想回家躺平了吧?你早就找好下家了,才这么坚决吧?
是的,我,一届“35+”职场高危女性,没找下家,家里没矿,在新年开工的第一天果断选择了中年裸辞——这不是一时冲动,是深思熟虑的结果。我当然知道选择意味着放弃什么,但我还知道,选择意味着我拥有了按下暂停键的自由。
干了多年的工作,用“兢兢业业”四个字来形容,我并不会脸红;如果留下来,未来不能说稳如泰山,但即便公司盛景不再,我自信也是裁员名单上相对靠后的那一批。为啥坚决要走呢?因为作为一名理想主义者,工作对我来说,除了意味着与付出对等的收入,还意味着与付出对等的获得感。
在很多很多年里,这份工作给过我很多,我庆幸自己曾经置身于一个接近理想的工作环境——在这里,能与数之不尽的优秀作者隔空相遇,能与志同道合的同事为做好同一件事付出接力棒般的努力。
是从什么时候渐渐失去这种获得感的呢?我想了很久,似乎并没有确切的时间节点,大概是从某一天,销量低于某数的书不再续约开始;大概是从某一天,没有确切把握征订超过某量的书,不再签约开始;大概是从衡量每个作者,都需要综合考虑他的带货能力、宣传能力、媒体曝光度开始;大概是从用什么样的纸、做什么样的周边设计,那些微不足道的巧思都不再重要开始……
直到我读到余世存老师的《时间之书》,他说:“年轻人,你的职责是平整土地,而非焦虑时光。你做三四月的事,在八九月自有答案。”我一瞬间明白了自己失去这种获得感的根本原因——时代变了,市场变了,我被此时此境一定要去种大树的目标感给彻底打败了。多年以来,支撑我踏实工作的信念是埋首耕耘方能木秀于林,而在一个又一个微不足道的工作细节中,这种信念像是被一把锋利的镰刀一轮轮收割,来不及生长。
我选择裸辞,因为我的人生没有“骑驴找马”,也不愿“得过且过”,我想要的,是清晰、果决、投入。我相信那些在漫长的时间里,靠一点一滴的努力长到身上的工作能力,不会因为我按下一个暂停键而灰飞烟灭。
裸辞之后,我给辛苦照看孩子多年的老人放了个长假,切换到“家庭主妇”的人生角色,屏蔽掉几乎所有的工作和社交,全身心投入照顾家人。人生是一条单行线,所有人都没有机会重来,能做的只有全力感受。“家庭主妇”从来不是一项让人骄傲的职业,但需要付出的心力,不亚于任何一份工作。
孩子上小学的那个9月,我决定重回职场。经过深思熟虑,我没有重新回到出版行业,而是选择既往经验清零,一脚迈入了另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去当一名高龄职场新人。“35+”只是一个社会现象,不是一场死刑宣判,世界那么大、职业那么多,我要去试试。此外,我想验证的是自己人生过半,仍然还有跳出框架的心力。事实证明,出版给我留下的那些踏实做事的职场习惯,放在任何一个场域都是适用的。
离开出版业不知不觉两年多了,那天朋友问我:算是和心爱的出版说拜拜了吗?我想了很久,其实并没有,还是在一如既往地关注各家的出版信息,还是在一如既往地阅读新出的好书,还是在一如既往地盼望这个行业能像过去的每个时代一样,穿越萧条,穿越变革,慢慢生长,用最好的人类精神遗产去荫庇一代又一代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