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人:李 健 (中国作协会员、新疆作协理事、小说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采访人:张中江(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10月13日,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作家出版社、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共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委员会宣传部、南开大学文学院、南开大学当代审美文化研究中心等主办的“‘文化润疆’与当代边地书写——李健新疆题材小说研讨会”在南开大学举行。
该活动旨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大力推进文化润疆,聚焦新疆题材小说创作的最新成果,研讨当代边地书写的发展趋势。李健是来自新疆昌吉的实力派作家,其小说《木垒河》《脐血之地》等塑造了鲜明的边疆人物形象,表现了多民族共同生活图景与边疆社会发展变化。
13日上午举办的研讨会上,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研究机构、出版机构的10余位专家围绕李健小说中的边疆书写、美学风格、文化变迁与文化交融等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并一致认为,李健的创作为构建具有边地特色与现实意义的当代文学体系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李健即将在《当代》杂志刊发的长篇新作《天山下》,已列入中国作家协会“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重点推进作品。13日下午还举办了这部作品的改稿会。会议结束后,作家李健接受本报记者采访,进一步阐述了自己的创作理念和文学观点。
□新疆物产丰富,关于新疆的书写,也有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你觉得在当下,作家书写新疆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
■新疆有很多非常优秀的作家,像早前的周涛、章德益,包括现在的刘亮程、李娟,都是非常优秀的作家。他们从各个层面写了新疆。因为幅员辽阔,新疆形成多元文化、多民族杂居的文化特质。所以在新疆的写作,应该更凸显文化的多元性,文化之间、民族之间的融合。当下新疆的文化形态,也是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逐渐累积而来的。我在写《天山下》时,首先想到的问题是,不管是哪个民族,哪一种文化,人性是第一位的。我觉得应从人性着手,去探讨民族融合之间人性幽微之处。比如这次的作品,我主要依据的就是,在国家高速发展、物质文明高速发展的大潮下,哈萨克这个主要以自然经济为主要生产方式的族群,融入当下生活时文化上的撕裂感。这也是我写《天山下》最初的目的。
□何平教授在会上说,作家的写作应该回到非传奇化、非景观化的人的生活命运本身。请问你是怎么看待文学上的西部,以及新疆的地方性?
■现在大多数作家都把小说写作的关注点,放在技巧、结构上,忽略了小说更应该关注的地方。我觉得小说家或者一个艺术创作者,应该是和这个时代、这个地方发生深刻关系的人。小说家应该在这个层面上,对地方或者一个时代做更加深度的发掘。所以我觉得确实像他说的,应该回到小说本身。
西部是一个多元文化交融的地方,这也是新疆的独特之处。我也一直认为新疆是一个还没有完全被文学开发的地方,大家的写作很多还浮在表面上。
各民族的作家,他们的写作都是从自身民族的角度出发去探究,或者说写一些故事。我觉得鉴于新疆的多元文化特质,应该从整个的新疆的文化风俗当中,去探索一种新的写作方式或者资源。
□是否可以介绍下木垒的文化特点?
■“木垒”一词一说系蒙古语“马”、“大草原”或“弯曲的河流”之意。“木垒”,清代写作“穆垒”,系匈奴语“蒲类”的转音;汉代巴里坤湖称“蒲类海”,在木垒的东面;唐代庭州蒲类县在木垒西边;但相距都不是很远,木垒恰在其中,地名源于古代民族语是可能的,这些都有待考证。在清朝平定了准噶尔叛乱之后,哈萨克逐步进入了这一区域,农耕与游牧并举,所以,也就形成了木垒这样一个多元文化的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