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业者论坛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时代融合出版人才队伍建设路径

  ■王广照(河南美术出版社)

  以大数据、云计算和AI为代表的数字技术给传统出版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和挑战,也带来了史无前例的动力和机遇,加速了融合出版的推进步伐。将压力变成动力,需要思想的转变;将挑战转成机遇,需要能力的提升。无论思想的转变还是能力的提升,都是人的升级、人的认识水平和业务能力的提升、人的综合素质的升级,都是人才队伍的迭代和建设。

  新时代需要什么样的出版人

  面对新的甚至颠覆性的出版形势和市场格局,作为提供精神文化生活产品和服务的出版机构,必须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紧贴市场。如果因为未能很好地为Z世代和α世代的人群提供出以他们所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呈现的产品和服务,而让他们与优秀的内容失之交臂,这不仅是出版业的损失,更是出版人的过错和失职。

  如何更好地为新时代的人群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培养新时代的出版人,建立起一支满足时代需求的出版人才队伍。新时代的出版人不仅具备扎实的编辑能力,还需熟练掌握和应用数字技术,能运用数字技术推动出版的创新和发展,同时,新时代的出版人要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用户服务意识,善于寻求读者需求、长于为读者服务、擅长沉淀垂直用户,有效提高产品体验性、满足用户需求,和上下游关联环节协同发力,有成熟的市场化运营模式。

  内容建设是出版发展的核心要素,科技赋能是产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新时代融合出版需要的就是既能组织优秀的内容生产,又能以数字新科技让这些优质内容活化、广为传播,让更多的人看到,让更多的人愿意看、愿意转发、愿意传播、愿意交流,让优秀内容入眼入脑入心、启智增慧、培根铸魂。

  在重点产品线培育和出版品牌打造中培养人才

  重点产品是出版社建立并树牢品牌的根基,也是推动内容生产的核心竞争力,重点产品线的布局和打造更是出版社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如果生产的图书不能构成规模、组成体系、形成品牌,集成产品线,就无法在渠道和读者中形成深刻印象,会影响出版社生存之基。而合理的产品线布局,有助于形成专业特色并不断推陈出新,提升自己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从自身实际出发,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保持战略定力,不跟风、不易辙,围绕自己科学论证后确定的产品线,沉下心、俯下身,结硬寨、打大仗,与高端作者同行、和市场变化共舞,积少成多、聚沙成塔,持续对精品的执着,持续对独特出版资源的打磨,随着时间的流逝,随着产品的积累,产品线会日渐丰厚,品牌会日渐形成,而人才队伍也会水到渠成,坚实的人才队伍又会赋能产品线和品牌。

  “书法中国”是河南美术出版社着力打造的重点产品线和品牌,依托10多位书法专业编辑,通过长期坚持和中国书协、高端艺术机构、博物馆合作,以重点项目、一流作者推出精品力作,进而聚集更多高端作者,出版了一大批兼具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经典碑帖、古文字整理及书法理论出版物。在书法细分领域,市场占有率进入全国前三,书法类动销品种超过1000种,每年新增品种100种以上。在书法品牌不断培育过程中,这些编辑也快速成长,团队中有河南省青年书协主席1人、中国书协会员4人、省书协理事3人,其中一位同志已成为该社负责书法类内容生产的副总编辑,另一位同志享受河南省政府特殊津贴、编辑的《陈方既书论选集》获中国出版政府奖。

  在项目建设与运营中培养人才

  重点项目在各出版社的比重越来越大,组建项目专班、坚持项目化运作已成为不少出版社战略转型的重要抓手。通过组织架构调整、编辑部门重组以及项目团队建设、流程管理,实现项目在人力、物力和资金方面的全面支撑和优化配置,确保项目能在规定时间内高质高效完成;同时,抽调能力强、有培养前途的精干编辑任项目操盘手和经理人,在整体风险可控的基础上,充分授权,在项目运作中锻炼其专业能力和综合管理协调能力。

  “读懂中国画”是河南美术社的融媒出版与传播项目。项目以美育精神为内核,充分发挥数字技术的呈现优势,实现“一本书看清、读透一幅传世名画”。目前已出版图书5种,发行9万余册、码洋800万。项目聚焦全媒传播,不断深化“边传边编,先传后编”出版模式,策划推出各类宣传文案、视频100余条。其中,阅读量突破10万的40余篇;突破50万的20余篇;突破100万的10篇。2024年4月,《清明上河图:宋朝的一天》与“与辉同行”合作,实现了5分钟销售破万册的佳绩,带动图书进入当当全品类图书热销榜前三。此外,项目探索“内容+课程+场景服务”模式,携手开封、洛阳市新华书店,打造沉浸式研学课程,全网总计播放2000万次,实现了出版内容的有效传播和课程的活化。通过项目的锻炼,负责项目内容的两位同志已成为社里的中层,分别负责传统文化的内容生产和全社的融合出版,而负责项目整体营销宣传的同志已成长为社里分管生产经营的副社长。

  积极探索名人工作室制度

  将名人工作室打造和名编辑培养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构建创新驱动、充满活力、开放包容、富有创造力的生态,是打造出版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也是满足新时代出版业高素质编辑培养的迫切需求。

  刘运来是国内著名的装帧设计师,所设计的图书先后7次获得“中国最美的书”,在业内很有影响力,也形成了自己的品牌。河南美术社对“刘运来工作室”充分放权,将工作室视为独立运营的公司进行管理,抓大放小,抓导向、管质量、定指标,权力能放尽放,尤其是人权、财权、经营权不过多干涉,充分调动刘运来本人及工作室核心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工作室以“内容+科技+服务”为方向,探索“出版+艺术品+展览+衍生品”等多元业务路径,秉承让艺术资源和出版资源互通共融,实现一次创意多产品开发、多形态展示、多渠道运营,已初步形成一个充满活力的出版创新体系。工作室负责同志也成长为社里的副总编辑和设计总监。

  关于人才建设几点思考

  单位主要领导要善于“助人成事”。一个单位的主要领导有很多工作要做,其中的核心任务之一就是将单位的发展与员工的个人成长紧密结合,多措并举,把单位打造成员工干事创业的平台;帮想干事、能成事的人成事;帮想干事而能力不足的人提升能力,成为想干事、能成事的人;将单位的优质资源向有干事之心、有成事之能的人倾斜,让他们成事、持续成事,更让优质资源发挥最大的效能和作用。

  鼓励创新。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就像1440年古登堡发明印刷机一样,深刻影响着出版行业的变革,科学技术和生产工具正在颠覆传统出版的生产流程,这种革命性的创新加速推动行业生产力提升,活化了出版业最核心的价值——内容,新技术在为出版业赋能、为出版人赋能。处在这样的时代,从事这样的事业,与其被动适应,不如主动出击,必须躬身入局,积极参与,鼓励员工创新,让科技赋能出版,以适应数字化出版和传播的需求。

  发挥考核评价“指挥棒”的作用。调整培养和考核机制,通过考核引导培养编辑的“两专多能”,即在编辑专业和学术专业方面成为“专家”,在相关的多个领域成为“能手”。考核结果体现能者优、庸者中、劣者差,运用考核结果要体现优者奖、中者平、劣者罚。什么样的人是企业发展的瓶颈,就培养什么样的人,补短板;核心竞争力在哪里,就培养能强化这种竞争力的人,拉长板。让短板不短,让长板更长。

  平衡好培养和引进。培养,就是选拔具有潜力和发展空间的后备队伍,通过参与项目运营、专业培训、“传帮带”等方式,提升其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把潜力股变成绩优股;引进,就是围绕编辑策划、融合出版、全媒传播等重点领域,引进一批可独立运作、独当一面的成熟“成才”。通过引进新鲜血液和内部培养,形成合理的人才梯队,为可持续发展做好人才储备和支撑。

  狄更斯在《双城记》中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如果我们固守传统出版理念与运营模式、坚持出版就是“白纸黑字”,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目前的每一天都是历史上最不好的一天;但又是将来最好的一天,如果我们满怀热情拥抱变化、欢欣鼓舞与数字新科技共舞、信心百倍投身融合出版,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现在的每一天都带来新的机会,对每一天都充满憧憬。无论如何,出版是一个肩负深厚历史使命的行业,要不断挖掘、梳理各类内容资源,不断活化、呈现各类内容资源,创造、输出丰富的文化产品和知识服务。出版业一定是在具有充足人才队伍的基础上,立足文化自信,以内容建设+科技赋能为路径,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发好中国声音,推动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阅读推广
   第03版:集团产经
   第04版:广告
   第05版:分销新视野
   第06版:分销新视野
   第07版:分销新视野/个性书店
   第08版:广告
   第09版:浙江书展/现场
   第10版:浙江书展/现场
   第11版:世界出版
   第12版:专题
   第13版:BK中国编客
   第14版:BK中国编客/特别策划
   第15版:BK中国编客/专栏
   第16版:BK中国编客/特训营精编
   第17版:作家专访
   第18版:资讯
   第19版:业者论坛
   第20版:精品精荐
   第21版:中缝
   第22版:中缝
宇宙视野下的“中国文化密码”
新时代融合出版人才队伍建设路径
孩子为何爱读这些法律故事
《历史的照妖镜》揭示忠义与权谋的人性深度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业者论坛19新时代融合出版人才队伍建设路径 2024-11-01 2 2024年11月0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