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节令民俗 唐诗 传统文化
○霍东晓
2024年七夕,国漫电影《白蛇:浮生》上映。影片以二十四节气为叙事脉络,彰显传统文化之美。由此,笔者想起近来读到的一本新书,即《唐诗中的节令民俗》。
该书是“唐诗中国”系列丛书的第四部,仍由王士祥教授执笔、大象出版社出版发行。推广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这套丛书的基本定位,故而有着通俗易懂、轻松诙谐的风格。在主题思想上,作者紧扣时代需求,回应社会热点,多角度解读唐诗精神。继绿水青山、修身智慧、家风家训之后,该书聚焦节令民俗,以诗歌为切入点,追溯节日风俗形成之缘由,揭示民俗文化内涵之变迁,剖析其中蕴含的价值观念。
传统节令民俗反映了古代中国独特的农耕文明和时间观念,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记忆,是古人“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智慧的结晶。究竟如何写出新意?作者通过诗史互证,分析节令民俗的缘起与演变,引导读者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不仅提升诗歌阅读的故事性与趣味性,还能从更深层次体悟传统节令民俗的文化意义。在史料运用方面,可谓旁征博引,信手拈来。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朝廷非常重视时令节日。不论是元日、立春,还是上巳、端午,均有专门的朝贺制度,要举办庄严的典礼仪式。宫廷游宴、科举考试都会催生出相关应制诗,这是由诗人的政治身份决定的。此类诗作容易给人留下歌功颂德、千篇一律、艺术价值不高的印象,因而易被忽视。实际上,应制诗正是反映当时社会风气与文化政策的一面镜子,还有助于群臣切磋诗艺,提升写作技巧。在解读这类诗时,作者善于从特殊意象入手。比如在元日应制诗中,柏叶经常作为御赐礼物出现。它们代表的“劲节”“芳心”,可以用来勉励大臣;而其延年益寿的功能,也饱含着祝福天子万年的美好寓意,故而有“但将千岁叶,常奉万年杯”之句。立春亦充满仪式感。民间要剪裁、吃春饼生菜、帖“宜春”、挂春幡。朝廷则有四大仪式,分别是东郊祭祀、游苑迎春、会宴赐彩、科举考试。相关诗作雍容华贵,寄托了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的美好期许。
时令节日无疑是一年四季最具特殊性的时间节点。日子愈是特殊,氛围愈是浓烈,孤独的漂泊者愈是容易产生诗思,所谓“万人行乐一人愁”。因此,思乡、思亲、思友是这类诗歌的常见主题。这些思乡怀人的抒情诗,往往极具个性化,佳作频出。元日为一年之始,万象更新,人们憧憬着美好的未来。但“诗圣”杜甫在这一天,保持着一贯的忧国忧民之风,曾写下《元日示宗武》《元日寄韦氏妹》。在教育儿子、怀念妹妹的同时,也表达了对国运的哀伤。唐诗中重阳节的书写最为充分。其中最著名的,非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莫属:但最洒脱旷达的,当属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有“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之句,以此安抚好友张祜。韦庄则在立春这一天,有感于时政,写了一首与立春并无关系的《立春日作》,为马嵬事变中被逼殒命的杨贵妃翻案。反映出古人以时令节日等特殊日期纪日的文化习惯。
“诗可以群”,节日常有文人集会,文人集会往往进行唱和。最为经典的兰亭雅集,即为上巳修禊之作,只不过创作形式比较自由。而唐诗中的节日唱和,则有次韵、分韵等形式。元稹、白居易就有大量写于清明的次韵诗。“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曾在上巳作过不少分韵诗。重阳佳节,中宗皇帝和大臣们宴饮赋诗,“人题四韵,同赋五言。其最后成,罚之引满。”凸显了集会唱和的趣味性。
典故解析、内容鉴赏更是作者的当行本色,可谓“涉笔成趣,左右逢源”。读者只要打开此书,就能获得直观感受。譬如李商隐的七言律诗《人日即事》,几乎一句一典,且多与“七”有关。作者逐一解读,剖析了玉谿生构思缜密、好用典故的写作技巧,使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作者还善于捕捉诗人的心态转换,解读他们为何失意落寞、如何自我克服,从而告诉我们消解痛苦、无奈和焦虑情绪的方法,最终实现心灵的自适、自得与自由。就这个层面而言,唐诗无疑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塑造青少年的人生观有着积极影响。值得一提的是,该书还涉及《全唐诗》中个别著作权有争议的诗作。这些悬而未决的学术问题,或许可以进一步参考新近出版的陈尚君先生纂校的《唐五代诗全编》。
节令民俗及相关仪式,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个体情感寄托与民族记忆传承的独特载体,具有重要的象征性意义,有利于提升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自信心,增强文化认同感。透过唐诗,我们可以窥见传统节令民俗的深厚底蕴,这些文化内涵传承至今。比如除夕、中秋象征团圆、寄托思念,寒食、端午则祭祀祖先、祈求健康。前文所及电影《白蛇:浮生》,许仙曾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表达对白素贞的思念。这一联出自张九龄的《望月怀远》。可见,唐诗的经典化传播,能够促进民俗文化的传承,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
作为“一代文学”的唐诗,自成国王,包罗万象,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作者在该领域深耕数十年,并致力于推动学术研究的知识普及,揭示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与精神价值,落实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转化与发展。该书角度新颖、深入浅出,趣味性与专业性兼备,是文学、史学、民俗学与人类学等学科交叉研究的优秀成果。读者能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丰富自己的精神后花园。作为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扇扇窗子,“唐诗中国”系列丛书还在持续更新中,更多专题成果值得我们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