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静(电子工业出版社总编辑)
在当今数字化浪潮汹涌、全球竞争格局加速重塑的背景下,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正肩负着推动国家高质量发展的重任。电子工业出版社深刻洞察时代需求,紧密围绕国家战略,孕育出独具原创精神的编辑出版理念,为工业文化传播与科技创新记录注入了强劲动力。电子社凭借出版原创理念,在出版领域开辟出一条彰显国家意志、服务产业发展、弘扬工业文化的新路径。
坚守工业初心:聚焦核心领域,服务国家战略
电子社始终坚守工业初心,将出版工作与国家战略需求紧密相连。在国家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制造强国战略目标的征程中,电子社精准定位,聚焦高端装备、智能制造、绿色能源等核心领域,致力于打造兼具思想性、专业性与时代性的精品内容。这种坚守不仅体现在选题方向上,更渗透于内容策划与编辑出版的每一个环节。
以《超级装备》系列为例,该作品聚焦能源、医疗、基建等关键领域的尖端装备,通过深入展示这些装备的研发过程与创新成果,彰显了中国在相关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与国际竞争力。在内容策划上,邀请相关领域的院士、专家进行专业解读与评述,确保内容的专业性与权威性;在编辑出版过程中,注重对复杂技术原理的通俗化表达,使专业内容更易于大众理解,实现了专业性与普及性的有机统一。《超级装备》由此入选2023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这种聚焦核心领域的出版实践,不仅为读者提供了了解国家工业发展成就的窗口,也为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舆论支持与智力保障。
强化跨界融合:构建多元传播生态,拓展出版边界
在信息传播日益多元化的时代,电子社突破传统出版局限,强化跨界融合,构建起“影视+图书+数字”的多元传播生态。这种跨界融合模式,不仅拓展了出版的边界,更实现了传播效能的最大化。
“纪录片+图书”模式是电子社跨界融合的典型代表。以荣获中华优秀出版物电子音像提名奖的《大国重器》为例,该系列作品通过纪录片与图书的联动,全景展现了中国装备制造业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跃迁的壮阔征程。纪录片以其直观、生动的表现形式,吸引了大量观众的关注;图书则在纪录片的基础上,通过补充专家访谈、技术解析与历史脉络,深化了内容的厚度与深度。两者相互配合,形成了强大的传播合力。
同时,电子社还积极拓展数字传播渠道,通过融媒体报道、线上互动等方式,进一步扩大了作品的影响力。如《智造中国》项目,通过“大型电视直播+融媒体报道”形式,深入16省智能制造前沿,记录中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鲜活实践,其融媒体报道全网点击量破亿次,配套图书同步发行,实现了“视觉震撼”与“知识沉淀”的双重价值。
深耕技术赋能:优化内容生产,推动产业升级
在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制造加速推进的背景下,电子社积极拥抱新技术,深耕技术赋能,优化内容生产与传播效率,推动出版业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
一方面,电子社在内容生产过程中,充分利用AI、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提升内容质量与传播效果。例如,在编辑出版过程中,借助大数据分析读者需求与市场趋势,精准定位选题方向与内容重点;利用AI技术进行内容校对、排版设计等工作,提高工作效率与质量。另一方面,电子社通过出版作品,积极推广新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为产业升级提供智力支持。如《强国基石》一书,通过图文并茂的叙事,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工业体系的现代化转型,书中详细介绍了智能制造、绿色能源等领域的创新成果与实践经验,为相关产业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弘扬工业文化:传承历史脉络,激发创新精神
电子社在出版实践中,始终注重弘扬工业文化,传承历史脉络,激发创新精神。通过深入挖掘工业领域的历史故事与文化内涵,电子社的作品不仅记录了国家工业发展成就,更传递了工业文化的精髓与价值。
《强国基石》一书,通过五集内容——《筑基》《自强》《奋起》《蝶变》《逐梦》——生动描绘了中国工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之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党领导发展工业,支持根据地建设,到如今面向2035年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远景目标,书中详细记录了中国工业在党的领导下取得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这种对工业历史脉络的梳理与传承,不仅让读者了解了中国工业的发展历程,更激发了读者对工业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同时,书中通过讲述一代代工业人的奋斗故事,展现了他们的创新精神与家国情怀,为新时代的工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总之,电子工业出版社通过坚守工业初心、强化跨界融合、深耕技术赋能、弘扬工业文化等多方面的实践,紧密围绕国家战略,形成了具有原创精神的编辑出版理念。电子社通过出版的一系列原创性作品矩阵,不仅记录了中国工业的发展历程和创新成果,还弘扬了工业文化中的创新精神、工匠精神和文化传承理念。这些作品为读者提供了全面了解中国工业发展的窗口,同时也为推动工业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这种原创出版理念不仅为电子社自身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更为整个出版行业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与启示。
在未来的发展中,电子社将继续秉承这一理念,不断探索原创性的创新,为推动国家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传播工业文化、提升国家综合实力贡献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