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珊
截至2024年,我国信息安全类专业已形成以信息安全(180所高校)、网络空间安全(90所高校)、密码科学与技术(20所高校)为核心的专业群,年招生规模1.2万~1.5万人,仅占全国本科招生总量的0.5%;相较之下,计算机类专业年招生占比达12%,两者规模差距达24倍。这一悬殊比例映射出教材市场的深层矛盾:一方面,行业需求受《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等政策驱动持续扩张,预计2025年网络安全人才缺口将突破300万;另一方面,专业布点分散、单校用量低(平均每校年招生40人)导致教材开发投入产出失衡。在此背景下,如何通过精准化策略破解市场困境,成为出版领域亟待解决的课题。
市场困境的量化分析与结构性矛盾
成本收益失衡的规模效应。根据教育部2023年高校教材采购数据显示,信息安全类教材平均首印量仅2000~3000册,显著低于计算机类教材的8000册基准线。以单册定价50元计算,单品种首印收入仅10万~15万元,需覆盖编写、审校、配套资源开发等全流程成本,出版社毛利率普遍较低。
技术迭代驱动的版本迭代压力。网络安全领域技术更新周期已缩短至12~18个月,教材内容需同步覆盖APT攻击、AI安全、量子密码等前沿方向。以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网络攻防技术与实战——深入理解信息安全防护体系》为例,其第2版(2024年)更新率达43%,涉及新型攻击工具、攻击方法和防御框架等内容,导致修订成本较首版增加60%。
同质化竞争下的差异化突围。市场调研显示,当前市面76%的信息安全教材仍沿用“理论+基础实验”模式,仅有12%的教材整合真实攻防案例库。这种结构性缺陷导致高校教师在选型时面临“内容滞后”与“适用性不足”的双重困扰。
实践案例:精准定位驱动的市场突破路径
《网络攻防技术与实战——深入理解信息安全防护体系》精准应对信息安全教育的分层需求,形成差异化覆盖。以“理论+实战”为核心,聚焦“理论—技术—策略”三级知识体系,采用“漏洞原理→攻击技术→防御策略”的三阶模型;注重实践,力求以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基本的技术原理,同时配以大量实例,以帮助读者加深理解基本的技术原理。该书配套了极为丰富的资源,包括学习建议、新版课件、习题答案、工具软件和资料库、视频详解、微课视频、红客成长路线指南、学习社群等。同时,邀请作者加入学习社群,持续为读者用户提供教学支持。
首版教材(2018年)凭借精准定位,在出版后7年内实现21次重印、累计销量4.25万册,覆盖全国62%的信息安全专业点。据2023年《高校教材使用调查报告》显示,其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市场占有率达35.7%,显著高于同类竞品(平均占有率12%)。其中第二版(2024年)首印1500册后,依托教师培训会的定向推广迅速加印,验证了动态迭代机制的市场适应性。
在优异的市场表现下,凭借扎实的内容架构与丰富的配套支持,该教材的“理论—实践—创新”三维融合模式获教育界高度认可,最终获评第六届江西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
小众赛道的精耕法则
笔者调研同类图书情况,结合成功经验可知,提升教材价值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需求调研,联合高校教师,分析课程大纲变化,确保内容匹配教学实际。二是资源整合,提供配套慕课、实验平台等数字化资源,打造“教材+服务”生态。三是精准营销,针对信息安全专业“布点分散”特点,采用区域代理+线上推广结合模式。
未来,信息安全类教材需在“小而精”的赛道中,以技术前瞻性和教学适用性为核心竞争力,方能实现可持续增长。信息安全类教材的突围本质上是出版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微观实践。通过精准定位、生态化运营和技术赋能,可将“小而散”的市场劣势转化为“专而精”的竞争壁垒。未来,教材开发须深度融入人才培养全流程,从知识载体升级为教育服务的核心枢纽,方能在数字化浪潮中实现价值跃迁。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