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季
在《巴黎协定》签署10周年之际,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平狄克(Robert S.Pindyck)所著、复旦大学李志青教授翻译的《气候的未来: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一书以气候经济学的严谨视角,对全球气候治理提出关键反思。该书揭示了一个核心矛盾:面对气候系统的高度不确定性与政策决策的确定性需求,单一减排路径存在显著风险。通过分析气候敏感度和社会成本评估的模糊性,作者指出国际社会对减缓(减排)的过度依赖可能使适应能力建设滞后。平狄克提出的“减缓—适应”协同框架,为后巴黎时代气候治理提供了更具韧性的政策思路,在理论上完善了气候风险治理的逻辑体系。
核心洞见:超越单一减排的局限
平狄克开宗明义地指出:尽管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缓)至关重要,但单纯依靠减排无法完全解决气候变化问题。他基于对气候变化巨大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的深刻认识(如气候敏感度的模糊、碳社会成本计算的困难),论证了既定减排目标的脆弱性及其实际执行效果的落差(如《巴黎协定》的困境)。因此,他强调,面对不可避免的气候影响(如极端天气、海平面上升),社会必须同等重视并积极部署适应措施,例如建设海堤、研发耐高温作物、探索太阳能地球工程等。这一观点挑战了当前气候政策中可能存在的理想化倾向,呼吁更加全面的行动框架。
理论支撑:经济学的理性透视
作为资深经济学家,平狄克的核心优势在于运用经济学工具进行严谨分析。书中他着重运用了不确定性分析和成本效益评估方法:
不确定性分析:他详尽阐述了气候科学预测(如升温幅度)及其社会经济后果的高度不确定性,论证了将所有“鸡蛋”放在减排一个“篮子”里的巨大风险。
成本效益评估:他对比了某些减排政策可能带来的高昂经济代价与潜在(但不确定)的长期收益,同时评估了各类适应措施(如基础设施升级、技术研发)的相对成本与可预见收益。这种分析为其“适应不可或缺”的论点提供了坚实的逻辑基础。
争议与思辨:观点的两面性
平狄克的观点因其对减排局限性的直言不讳而颇具争议:
“失败主义”质疑:部分环保主义者可能担忧,其对减排效果的悲观评估会被解读为放弃努力的“失败主义”,尽管作者本人明确表示并非反对减排。
适应措施的风险:他所倡导的某些前沿适应策略,尤其是太阳能地球工程,引发了显著的科学与伦理争议。例如,大规模干预太阳辐射可能带来不可预知的副作用(如扰乱全球降水模式),并可能加剧不同地区间的气候不公平。对这些潜在风险的讨论是书中提出的关键思辨点。
写作与结构:清晰有力的论证
该书的写作风格体现了经济学家的严谨。语言精练,逻辑链条清晰;有效运用图表和数据,将复杂的科学经济问题转化为易于理解的论证;从气候变化的科学基础切入,逐步展开到政策分析(减缓 vs 适应)和具体建议,层层递进;每章末的延伸阅读建议,为读者深入探索提供了方向。
双重路径的现实意义
《气候的未来》的核心价值在于其清醒的理性与务实的视角。平狄克并非否定减排的紧迫性,而是基于对现实复杂性的深刻洞察,强有力地论证了“减缓”与“适应”双轨并行的必要性与合理性。在气候变化的巨大阴影下,单一的、理想化的策略显得力不从心。该书所倡导的“双重路径”,为全球气候行动提供了一条更为现实、稳健且富有韧性的前进方向。它促使政策制定者和公众超越非此即彼的争论,展开一场关于如何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中,更智慧地分配资源、管理风险的理性对话。这无疑是对当前全球气候治理框架的一次重要补充和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