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笑岩
《诗经》是中华文化的元典,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也是重要的世界文化遗产。历经数千年的中国古代学术,正是建立在对以《诗经》为代表的古代经学研究基础之上的。20世纪初,随着封建王朝的覆灭,《诗经》研究又经历了从传统学术向现代《诗经》学跨时代、历史性的转变。特别是五四运动之后的100年来,《诗经》学经过无数学者的努力,研究领域不断扩展,研究内容日益深化,逐渐呈现出日益繁荣的景象。
在《诗经》学史上,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学术转型,发生在20世纪初“五四”前后。从历史角度看,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继汉代、隋唐以来的第三个起承转合时期,而从学术视野、学术规模、学科流派等方面看又大大超过了前两个阶段。夏传才先生曾在《诗经研究史概要》中针对古今《诗经》学研究性质的差异,提出了《诗经》史研究的“两个阶段”说,即把“五四”以前的《诗经》研究称为传统《诗经》学,“五四”以后的《诗经》研究称为现代《诗经》学。这一学术阶段划分标准至今仍为学界所普遍沿用。从《诗经》学发展看,“五四”以后的《诗经》研究著述,面对的虽然仍是传统文献,但无论是研究视角,还是研究方法,都呈现出与传统《诗经》学的巨大差别,它们既承接了传统,又启发了现代。其承前启后的衔接作用,决定了其在《诗经》学史上不容抹杀的地位。
从章太炎、刘师培、梁启超、王国维等学术大师,到胡适、鲁迅、郭沫若、俞平伯、黄侃等著名学者,把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现代《诗经》学创始期,发展为《诗经》学研究的成果丰硕期,他们对《诗经》的关注从研究内容到研究视角、研究模式,一一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革新,由此产生了一大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论著。但由于种种原因,到目前为止,出版界已有的呈现这一改变学术史走向的《诗经》学著作,有的版本繁杂不一,有的则久不再版,好的、有代表性著作甚至一书难求,造成全面呈现现代《诗经》学研究成果的出版物目前几乎仍处于空白状态。
《中国现代〈诗经〉学经典文丛》这套丛书,旨在系统展示“五四”前后现代《诗经》学的研究成果,把最具代表性的著作结集出版。该丛书较为全面地梳理了现代《诗经》学著作的知识谱系,精选出1912年到1948年《诗经》学名师最有代表性的著作,这些著作虽历经岁月磨洗,至今仍熠熠生辉,对于当前的《诗经》研究和普及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现代〈诗经〉学经典文丛》计划出版3辑,每辑10余种,共38种,其中既有马其昶《诗毛氏学》、王国维《乐诗考略》、黄节《诗旨纂辞》、刘师培《毛诗词例举要》这类既保留旧学底色,本质上又以近代学术方法治《诗》的著作,也有谢晋青《诗经之女性的研究》、陈漱琴《诗经情诗今译》、洪子良《新注诗经白话解》、喻守真《诗经童话》等完全从新角度关注传统文献的研究著作,亦有罗振玉《敦煌古写本毛诗校记》一类运用新发现、新材料同传统文献结合研究的著作。丛书内容涉及《诗经》历史、《诗经》研究史、《诗经》研究方法、《诗经》人物、《诗经》地理、《诗经》名物、《诗经》音乐、《诗经》解读、《诗经》文学鉴赏等诸多方面的内容。从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学者对《诗经》研究,其基本思路、基本指向是把《诗经》当作史料、当作文学作品以建构现代学科资源来对待和使用的,普遍而言,这是一种既包含深厚的国学积淀,又渗透系统西学素养的思路。
对现代《诗经》学著述的发掘、整理和出版,目的是为呈现中国现代《诗经》学百年来的发展历程和整体面貌。此次出版的这套丛书,还只是这一时期《诗经》学著述的一部分,正如沧海拾珠,不免仍有遗珠之憾。但我们这次的尝试和努力,既是对历史的尊重和回顾,亦是对未来的期待与展望。我们诚挚地希望这套丛书能够在系统展示五四运动以来现代《诗经》学研究成果的同时,能够起到进一步推动中国《诗经》学研究深入发展的作用。
(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