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从中小学讲坛成长起来的杰出人物》,诸多杰出人物鲜活的教育经历,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以及熠熠生辉的教育智慧,对当前的中小学教师具有极大的激励作用,对当前的教育改革和教育理论创新很有借鉴意义。该书以传记的形式记录了27位杰出人物的教育事迹。正如温家宝总理在北京师范大学首届免费师范生毕业典礼上所说的:“我认为,中小学教师同样能够出人才、出大家、出大师。我国近现代许多杰出人物都是从中小学讲坛成长起来的。文学家鲁迅、科学家钱伟长、历史学家翦伯赞、艺术家丰子恺,等等,都当过中小学教师。”让我们一起翻阅《从中小学讲坛成长起来的杰出人物》,跟随伟人足迹,坚定职业信仰,在教育实践中体味教育的真谛吧!
张澜: 以义持己,以仁爱群
见利思义,无非分之得,无无限制之取。在己有苟完苟美之心,在人无不均不安之患,生于利即生于义,生于义即生于利,生与义利相调和,斯可谓善也。若只知贪利,罔克由义,而且藉辞于仰事俯畜之资,须知祀亲必求仁粟,以不义之财富供其父母,不可谓之孝;教子必以义方,以不义之财富遗其子孙,不可谓之慈。此尤今之世人所当深省而切戒也。
——张澜:《说义》
“四勉一戒”是张澜自己的座右铭,也是他经常用来教育子女和学生的思想准则。
四勉第一条是:“人不可以不自爱。所谓自爱者何?即爱己之身不使其为恶所污损,而使之常生长于善也。欲其生长于善,必先求所以养之。唯自爱者必养其仁义之良心,既不贪不义之生,亦不羡不仁之富。”
四勉第二条是:“不可以不自修。所谓自修者,就所学之已知已行者,而加以省察克治之功也。人能自修,则日进于贤,而不能自修,则日流于非辟。”
四勉第三条是:“人不可以不自尊。既使读书颇能勤学,为人亦知自好,而仅志在温饱,以得富贵为目的,亦是没有自尊心。自尊是不安于凡陋,而以远大自期。即孟子之所谓‘尚志’,高尚其志,不肯同乎流俗,就是自尊。”
四勉第四条是:“人不可以不自强。好勇近于自强也,然非学以明理,则其蔽乱;进锐近于自强也,然非志以节气,则其退速。自强之要,在于为善,故必本于学,自强之功,在能不息,故必坚其志。”
最后的一戒是:“而断不可以自欺。治人者必开诚布公,治心者必去私存诚。诚与欺相反,诚者无妄,诚者无伪,欺则伪。故不开诚者必欺人,不存诚者必自欺。欺人者,人多知而相与恶之;自欺者,则恒习焉而不自察也。”
蔡元培:
为中国现代教育奠基
要有良好的社会,必先有良好的个人;要有良好的个人,必先有良好的教育。
——蔡元培:《何谓文化》
蔡元培提出的诸多教育思想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和积极的意义。他向来非常重视健全人格的教育,主张“五育”并举,即国民主义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及美感教育,在一定意义上,这就是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最初版本。出任民国教育总长时拟定的教育方针为“在普通教育,务顺应时势,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作为教育者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培养受教育者成为具有健全人格的社会公民。他在幼儿教育方面提出“尚自然”“展个性”的主张;因为有了他的到来,北大首开招收女子入大学之风气。蔡元培主张“教育独立”,认为“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的。所以,教育事业当完全交予教育家,保有独立的资格,毫不受各派政党或各派教会的影响”。即教育事业应超然于各派政党或各派教会以外。
“学不厌,教不倦”是蔡元培一生的写照。他三度旅欧,研究、学习西方学说。他在巴黎拜访过居里夫人,在德国看望过爱因斯坦。1908年至1911年蔡元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学习了整整三年。他出国并非为获得文凭,而是希望通过在国外的学习更深刻地思考中国的富强之路。他所听的课程非常广泛。“在德国进大学听讲以后,哲学史、文学史、文明史、心理学、美学、美术史、民族学,统统去听。那时候,这几类的参考书,也就乱读起来了。后来虽勉自收缩,以美学与美术史为主,辅以民族学,然而他类的书终不能割爱。”蔡元培“邃密旧学”,而又“融会新知”。他继承了中国固有文化的优良传统,又吸取了西方近代文明的精粹所在。其日后主持全国教育行政,领导北京大学及中央研究院所采取的各种措施与此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钱伟长:
有远见的教师
成就有远见的学生
如果毕业的时候,他带着“一肚皮问题”离开学校,那我们的教育就成功了。
——钱伟长的教育思想
为国家民族培养人才——这是钱伟长作为大学校长的矢志追求。
大学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
在我国,“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思想深入人心,“本”在哪里?钱伟长的回答是:“更要重视教育的质量,不是数量的问题,要按教育法的规定,目标是使学生们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要重视素质教育,这有利于我们社会的稳定,这是个治本的问题,教育为本,这个本就在这里。”关于什么是素质教育,他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上海工业大学在校庆30周年纪念画册上收录了钱伟长的一段话:“我们培养的学生首先应该是一个全面的人,是一个爱国者,一个辩证唯物主义者,一个有文化艺术修养、道德品质高尚、心灵美好的人;其次,才是一个拥有学科、专业知识的人,一个未来的工程师、专门家。”这段话言简意赅,集中表述了钱伟长的育人理念,是他对社会主义时期党的教育方针最深刻的理解。21世纪来临之际,随着经济全球化导致的世界经济新格局的形成,世界各国的竞争越来越依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人才的要求自然越来越高,使得我们的教育工作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钱伟长再次思考了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以适应时代的需求。“我们培养的首先是一个全面的人。现在我再加一点,我们学校培养的首先是一个跨世纪的人,能肩负起跨世纪责任的人;其次才是一个有知识的人、一个专家。培养一代跨世纪的、肩负责任的人是我们的责任。”上海大学自2000年以后,又在“培养全面的人”后面加上“具有创新精神的人”,即用“培养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的一代新人”来概括表述学校的培养目标。
林砺儒:
“全人格”教育的先行者
教育家要培养进步的人格,以适应进步的社会,取道甚迂,成功甚缓,然而又坚信其可能。
——林砺儒:《教育危言·序》
林砺儒一贯提倡教师指导青年学生,“一不是凭权威部勒,二不是凭笼络操纵”,而必须了解青年,和他们做真诚的朋友,然后以人格的力量教化学生。他有一句教育名言:“教育是人格和人格的交感。”基于这种以人为本的教育成长观,林砺儒指出:“一个完整的人格,包含有动物的、人类的、公民的、职业的四种资格。”这些资格完整地体现了人在教育发展中所应有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只有具备这些特征,人才能健康自由地发展。
作为北京师大附中的校长,林砺儒在办学过程中使全人格教育思想得到了充分的实践。为更好地适应学生人格的发展,林砺儒提出了以环境为中心的课程改造观。他指出不少课程的编排体系存在问题,不利于儿童的身心发展。“近日普通学校教科……皆以教科目为基础而组织教材。这样的办法,实在有点儿不妥当……无论何种教材,皆互相关系密切,不能孑然独立……各科之分立,非由儿童之地位所承认者,乃按全知识之客观组织而区分者也。” “故学校之各教科,当以问题境遇为中心而组织之,使儿童于各方面应用各种教材,能于成人社会行应用,且由是而得经验”。
在教学方式上,林砺儒尤其注重师生的互动,在1923年制定的《北京师大附中各科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在讲授时“提出意思不明了处,令学生讲解;提出原文简单处,令学生补充;提出与别篇不同之处,令学生比较;提出思想上应订正处,令学生批评”。他还提倡学生多质疑和发表意见,“多予优等生以发表意见之机会,注意劣等生之理解及疑难,教者分别予以充分订正及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