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秀敏
在数字化成为全球传媒必然走向的当下,当网络在线阅读呈燎原之势、亚马逊自助出版试验成功、电子阅读器及电子书大潮正汹涌而来……面临今天出版业的种种变革,“我们还需要编辑吗”——是时代给出版业画的一个巨大的问号。
事实上,在我27年的编辑生涯中,这样的追问并不陌生。出版的每个层面一直在改变,今天的书籍无论是购买版权、编辑、排版、印刷,还是发行的方式都与三十年前大相径庭,甚至连撰写的方式也在改变。然而,在这过程中,“编辑”的在场性不仅未见减弱,反而越加突显。今天的编辑,需要十八般武艺样样俱全,策划、选稿、审稿、改稿、校稿、营销、谈判、广告、数字出版、版权引进与输出、新闻发布和学术研讨会等等,编辑都必须负起责任,如同全职保姆,孕育一本书,从无到有,从萌发到成长。
“编辑人的许多特质是无法被取代的,例如个人的品位、辨别能力、情绪反应、做事的条理、决断力、投入的热情……没有任何人或物能取代编辑的地位。”作者无法取而代之,因为他们是局内人;电脑也不能取而代之,因为它们没有感情。这便是这本《编辑人的世界》(中国工人出版社2000年9月版)提出的重要论点。
作为美国40年来最权威的编辑业务教科书,也是美国作家公认的写作最佳指南,汇聚了30多位美国当代优秀编辑的真知灼见,《编辑人的世界》在多年以前就为编辑的角色与工作找准了定义——编辑的工作永不过时,只有创造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带来最好的体验,给读者一个掏钱买书的理由,才能有效应对大量免费内容带来的挑战。只有经过精心策划与撰写,才能以创意赢得更多读者的青睐。未来的纸质图书,必须凭借诸多用心与创意,除了馈赠读者以阅读享受,还需要成为收藏或礼物,以突显传统出版的优势。
在文化价值与商业效益的诉求之中,回归内容本身,发掘文本价值依然是出版业最核心的工作。编辑的品位、编辑操守和奉献精神等重要特质永远需要保持。
舒斯特在1962年《给有志于编辑工作者的一封公开信》中所说:“编辑不应该只是一个能充实人生的行业,同时编辑本身也是一种人文教育,你因此有机会和当代最有创造力的一群人共事,你等于在修一门你愿意付费的终身学习课程,不同的是,你修课的时候不但领薪水,而且还可以在知识和心灵上得到无法衡量的满足。”
为此,我选择了以出版为终生职业,在商业大潮下始终怀揣文学梦想,在浮躁的年代坚守着一方人文净土。而这本自1962年问世以来经典不衰的《编辑人的世界》,总让我手不释卷,每隔一段时间重读都有新的感悟。编辑需要一读此书,世界仍需要编辑——因为“没有任何人或物能取代编辑的地位”。(作者系花城出版社社长)